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1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04, 17(1).
摘要:
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
任阵海, 万本太, 苏福庆, 高庆先, 张志刚, 洪钟祥, 胡非, 程水源
2004, 17(1): 1-6.
摘要(1449) PDF(237)
摘要:
通过分析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物已从SO2转变为PM10,而且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大区域特征。以年日均API分布为例,出现2个大污染区域和几个小区域,一个大区域处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另一个大区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区域的形成,除该区域中煤耗总量较大以外,还与大气输送网络和盆地地形有密切关系。研究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常常出现过程特征,由不同月份的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的过程和污染的过程发现这类过程的出现与移动缓慢的弱天气形势下的大气边界层底层结构有关。提出了温度、露点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将出现增量或减量的相关性。
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污染边界层的影响及其水平流场输送
任阵海, 万本太, 虞统, 苏福庆, 张志刚, 高庆先, 杨新兴, 胡欢陵, 吴永华, 胡非, 洪钟祥
2004, 17(1): 7-13.
摘要(1384) PDF(351)
摘要:
大气边界层不仅受地面的影响,也受不同尺度大气系统的直接影响。根据在北京市沿南北方向分布的3台激光雷达阵和地面同步的粒子观测数据,选择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情景分析,研究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该过程粒子边界层的影响,分析边界层内粒子浓度输送的动态变化。提出北京地区重污染形势的形成原因。对区域性大气污染边界层研究,将有助于对区域及城市污染形成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中国华北区域城市间污染物输送研究
张志刚, 高庆先, 韩雪琴, 郑晓军
2004, 17(1): 14-20.
摘要(1947) PDF(264)
摘要:
通过对华北地区城市间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城市之间存在着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和输送问题,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和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需要考虑周边地区影响,并实施综合性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对策。使用二维欧拉统计模式,以SO2,SO42-,PM10为模拟对象,模拟其远距离输送和沉降过程。对2002年的区域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模拟,模拟区域包括了所要研究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地区。利用实测资料对模式计算结果的检验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 55。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北京大气环境中20%的PM10及23%左右的SO2都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
北京及华北平原边界层大气中污染物的汇聚系统--边界层输送汇
苏福庆, 任阵海, 高庆先, 张志刚
2004, 17(1): 21-25.
摘要(2336) PDF(309)
摘要:
由地面、3个大气压风带(1000,925,850hPa)、气压场、温湿廓线、能见度、暖湿平流以及激光雷达,航测分析,提出太行山山前、燕山山前输送汇。输送汇及其摆动常造成华北平原及北京地区区域大气污染物汇聚,是形成重污染区的主要形式。输送汇配置各类风向风带区,冬秋季节多为区域性短而浅的边界层输送风带,夏季多为天气尺度型的、远而厚的边界层输送风带。弱气压场或均压场背景下地方性山风及山前串状城市热岛群形成的热力性、动力性低压环流,是输送汇形成的主要原因。
北京边界层外来污染物输送通道
苏福庆, 高庆先, 张志刚, 任阵海, 杨新兴
2004, 17(1): 26-29.
摘要(1822) PDF(278)
摘要:
由京、津、冀气候站历史资料及激光雷达资料分析,在稳定天气条件下,北京市外来污染物各类尺度的输入通道流场分为边界层西南气流、东南气流和东风气流风带型,其中对形成北京输送汇风带的统计表明,西南风带汇发生频率占45%,东南风带汇占36%,东风风带汇占19%。输送通道是指空间和时间稳定性风带,是区域尺度、局地尺度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的欧拉风场,且有多频率发生的特征。按城市间尺度流型可分为城市间东风、西南风、东南风输送通道。具有一定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相继性、接续性输送特征,按配置的天气系统可分为大陆高压南部偏东风输送通道系统、海上高压后部东南风输送通道系统、河套倒槽前西南风输送通道系统、东北低槽前部偏南风输送通道系统等。3个风带流经地区恰好位于华北平原3个主要排放源群地区。
北京地区夏冬季气溶胶变化特征分析
阎逢旗, 胡欢陵, 吴永华, 范爱媛, 虞统
2004, 17(1): 30-33.
摘要(1179) PDF(276)
摘要:
北京市夏季平均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浓度(ρ(PM10))和气溶胶粒子数密度的平均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结构,冬季除12:30—15:00相对较小外,其余时间都很大;夏季大气能见度的平均日变化呈单峰结构,而冬季呈双峰结构;夏季平均PM10和气溶胶粒子数密度通常比冬季的小;北京市夏季平均大气能见度比冬季的小,主要原因在于夏季空气相对湿度大,半径大于1 25μm的大粒子数密度较大,夏冬季0:00—9:00各时刻的平均能见度存在较大差别,其余时间的差别不大。
北京地区夏冬季气溶胶不同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阎逢旗, 胡欢陵, 吴永华, 范爱媛, 虞统
2004, 17(1): 34-36.
摘要(1266) PDF(312)
摘要:
通过对北京市夏冬季不同尺寸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大气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给出了利用粒子数密度计算颗粒物(PM10,PM2.5和PM1.0)质量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经验计算公式。
北京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及组分随高度的变化
王庚辰, 谢骅, 万小伟, 任丽新
2004, 17(1): 37-40.
摘要(1377) PDF(318)
摘要:
2000年6-7月在北京北郊利用气象观测塔对近地层大气中的气溶胶及其化学组分进行了观测,获得了代表夏冬2个季节的TSP,PM10,PM2.5等不同尺度的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以及气溶胶中Al,Ca,Fe,S,K,Zn,Pb等30种化学元素质量浓度随高度变化的资料.结果表明:①在近地大气层中,气溶胶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冬季尤为明显,平均而言,夏季边界层中的气溶胶质量浓度为近地层相应值的90%左右,而在冬季,这个比率变化于70%~80%之间.②大气中的元素总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冬季这种降低尤为明显.③对于绝大多数元素而言,它们在TSP和PM10中的富集因子夏季随高度变化不大,但冬季它们在细粒子,尤其是在PM2.5中的富集因子随高度升高明显减小,而且地壳元素的减小幅度明显大于污染元素的减小幅度.
北京地区空气中PM10的元素组分及其变化
王庚辰, 谢骅, 万小伟, 任丽新
2004, 17(1): 41-44.
摘要(1261) PDF(310)
摘要:
2000年6—7月,12月和2001年4—5月在北京北郊分别采集了代表夏季、冬季和春季的大气颗粒物样品,经分析后获得了不同季节、不同大气污染情况下气溶胶中Ca,S,Al,Fe,K,Zn等30种元素质量浓度。对不同污染情况下PM10中元素组分的变化分析表明,PM10中的元素总质量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即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Ca,Fe,K,Al,S是PM10中的5种主要元素。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PM10中的元素总质量浓度明显增加,在春季这一增加达到7倍之多。在重污染情况下,无论在近地面,还是在边界层,PM10中的主要元素排序夏季以地壳元素为首,而冬春季均以污染元素为首。一般情况下,PM10中的元素总质量浓度在近地层中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降低幅度约为20%。分析结果还表明,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PM10中的污染元素,尤其是As,Cr,Co,Cu,Ni,PPb,Se,Zn等低浓度污染元素的浓度明显增加。
北京地区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于建华, 虞统, 魏强, 王欣, 时建纲, 李海军
2004, 17(1): 45-47.
摘要(1755) PDF(332)
摘要:
北京市区2003-01-16—04-30PM10和PM2 5的监测结果表明,虽然ρ(PM10),ρ(PM2 5)的变化幅度较大,但是其变化趋势非常相似。PM10,PM2 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呈双峰特征分布。ρ(PM2 5) ρ(PM10)的平均值为56 6%,说明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细粒子(PM2 5)的含量大于粗粒子(PM2 5~10)。
北京冬季PM2.5中元素碳、有机碳的污染特征
于建华, 虞统, 杨晓光, 时建纲, 王欣
2004, 17(1): 48-50.
摘要(1408) PDF(354)
摘要:
通过2003年1月对北京市区PM2.5中元素碳(EC)、有机碳(OC)连续测量,分析了其污染特征。监测资料表明,北京市区PM2.5中ρ(OC)高于ρ(EC),它们多在夜间高、白天低,且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北京市区冬季ρ(OC) ρ(EC)的值较低。
2000—2002年沙尘现象对北京大气中PM10质量浓度的影响评估
任晰, 胡非, 胡欢陵, 洪钟祥, 佟彦超, 程新金
2004, 17(1): 51-55.
摘要(1409) PDF(284)
摘要:
北京地区大气中污染物粒子PM10主要有3个来源:本地区排放的PM10;北京周边地区排放的PM10经过输送扩散进入北京大气中;沙尘现象污染北京大气,尤其在强沙尘时造成北京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粒子皆为沙尘粒子。而北京部分地区受沙尘影响时,大气中污染物粒子既包含沙尘粒子也包含排放的污染物粒子。利用北京及周边地区气象台站资料、卫星遥感资料以及环境监测资料,采用月积分浓度和年积分浓度方法,对沙尘粒子与污染物粒子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发现沙尘粒子约占北京PM10的7%~19%。
沙尘天气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预测预报
邱启鸿
2004, 17(1): 56-58.
摘要(1194) PDF(296)
摘要:
概述了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分类、特征、判别方法,总结了2000—2002年沙尘天气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情况,提出了沙尘天气影响空气质量的短期(1~2d)预报方法。利用该方法预报了2002年4次主要沙尘天气过程,预报结果都比较准确。研究发现沙尘天气年际变化主要是受气候条件年际变化影响,提出根据气候条件年际变化预测来进行沙尘天气年际变化预测的初步方法。
北京地区夏冬季颗粒物污染边界层的激光雷达观测
胡欢陵, 吴永华, 谢晨波, 阎逢棋, 翁宁泉, 范爱媛, 徐赤东, 纪玉峰, 虞统, 任阵海
2004, 17(1): 59-66.
摘要(1874) PDF(364)
摘要:
在对激光雷达测量数据处理方法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北京空气污染物垂直结构测量试验"(BAPIE)冬季和夏季测量的数据,对北京地区气溶胶高度分布及近地面气溶胶污染边界层指标、气溶胶污染边界层统计特征、气溶胶输送南北通量高度分布、API-Ⅰ级优质大气和Ⅴ级重度污染个例等,进行了讨论。
北京地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分析
赵越, 潘钧, 张红远, 郭继勇, 魏强, 时建纲
2004, 17(1): 67-69.
摘要(967) PDF(352)
摘要:
利用2002年7月—2003年6月可吸入颗粒物(PM10)20余站点的监测资料,分析获得了北京地区PM10的浓度水平和地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远郊区县城关镇与市区污染水平相当;西南部和南部较其他地区污染严重;北京地区背景浓度很高,是国家标准年浓度限值的75%。这一分析结果可为颗粒物污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和建议。
北京市空气质量动态统计预报系统
孙峰
2004, 17(1): 70-73.
摘要(1567) PDF(459)
摘要:
简要介绍了北京市空气质量动态统计预报系统的构成、特点,以及所采用的线性回归模型LRM,分类判别树CART模型,CART与LRM结合的模型,动态统计预报模型DSM,多点预报模型MPDSM 5种预报模型,分析了不同预报模型的特点和性能.所建立的动态统计预报模型DSM有良好的预报性能,减小了在高污染季节的预报误差;多点空气质量动态预报模型也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
半干半湿法脱硫灰制砖实验研究
王红梅, 王凡, 张凡
2004, 17(1): 74-76.
摘要(1345) PDF(303)
摘要:
为了解决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对脱硫灰与粉煤灰的性能差异进行了比较,对脱硫灰制砖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灰蒸养法制砖是可行的,制成的脱硫灰砖比粉煤灰砖成本低15%,能大大降低脱硫运行费用,使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研究进展
李海生, 刘光辉, 刘亮, 李鱼, 刘鸿亮, 陈复
2004, 17(1): 77-80.
摘要(1227) PDF(298)
摘要:
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高有机浓度的垃圾渗滤液,容易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们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介绍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及其处理工艺,并就各自的特点作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