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1卷  第4期

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08, 21(4).
摘要(180) PDF(13)
摘要:
特别约稿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研究:Ⅴ.水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
孟 伟, 张 远, 王西琴, 张 楠
2008, 21(4): 1-9.
摘要(1258) PDF(101)
摘要:
环境经济政策是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国内外的环境经济政策以及主要经济手段的实施现状与特点,指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不足与问题. 以流域控制单元为对象,提出水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以“分区、分类、分级、分期”为基本理念,研究了适合我国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与构建思路,并对环境财政、环境投融资、排污收费与污染税、生态补偿与污染赔偿等具体手段进行了阐述,提出环境经济政策的综合实施机制以及相关的政策保障.
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生物循环流化床工艺自养反硝化研究
聂晓雪, 蒋进元, 王 勇, 周岳溪, 李素芹
2008, 21(4): 10-13.
摘要(1310) PDF(112)
摘要:
对城市污水厂排水进行深度处理时,生物循环流化床提供的兼性环境有利于好氧硝化细菌和兼性厌氧自养反硝化细菌的生长,自养反硝化细菌可以在低有机碳源的情况下,以硫为电子供体进行自养反硝化从而去除NO3--N. 试验以硫作为反硝化的电子供体引入自主研发的生物循环流化床中进行脱氮,试验进水各项指标参照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 307-2005)二级限值. 在6个不同的工况下运行,工况5出水水质可达到国家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出水ρ(NO3--N)为9.23 mg/L,去除率为70.61%;出水ρ(NH4+-N)为2.36 mg/L,去除率为77.54%;出水ρ(TN)为13.53 mg/L,去除率为68.91%;出水ρ(SO42-)为245.15 mg/L,去除的NO3-N与生成的SO42-质量比为1∶7.7.
土著PHA合成菌回注法提高活性污泥积累聚羟基脂肪酸酯能力
邓 飞, 曾 猛, 刘 娜, 王 聪, 孙村民, 王淑芳, 宋存江
2008, 21(4): 14-19.
摘要(1268) PDF(99)
摘要:
在活性污泥驯化之初加入少量土著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合成菌(0.10~0.25 g/L),通过10 d厌氧-好氧或好氧-沉淀方式进行污泥驯化后,以葡萄糖或乙酸钠为碳源进行PHA发酵.研究了驯化前后土著PHA合成菌回注组和对照组驯化过程中的总菌数,PHA合成菌数的变化,以及对PHA发酵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回注组污泥中PHA合成菌的增长速率和增长量均高于对照组,各种污泥积累PHA占挥发性悬浮固体的比例提高了21.44%~43.18%.
Fenton法处理类长填龄渗滤液的氧化和絮凝作用
徐苏云, 何品晶, 唐琼瑶, 郑 仲
2008, 21(4): 20-24.
摘要(1392) PDF(101)
摘要:
采用Fenton法对难降解的类长填龄渗滤液进行处理,考察其氧化和絮凝作用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 结果表明:以CODCr去除率最大为目标,试验在最优条件下,c(H2O2)/c(Fe2+)为7.0,Fe2+投加量(c(Fe2+))为60 mmol/L,pH为3.0,此时CODCr总去除率为60%;其中氧化作用去除率为44%,氧化和絮凝作用的效率比为2.7. c(H2O2)/c(Fe2+),c(Fe2+)和pH的变化对氧化和絮凝作用有明显影响,氧化作用对CODCr去除率随H2O2投加量增大而增大.絮凝作用对CODCr的去除率不仅受Fe2+投加量直接影响,随其增加而增大;还间接受氧化作用去除率影响,氧化作用去除率越大,剩余有机物大分子所占比例降低,絮凝作用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越低.
L-抗坏血酸还原降解六价铬的影响因素
刘 永, 徐新华, 江 栋
2008, 21(4): 25-28.
摘要(1657) PDF(133)
摘要:
对L-抗坏血酸(维生素C,VC)还原降解六价铬(Cr(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 当ρ(VC)∶ρ(Cr(Ⅵ))为5∶1时,ρ(Cr(Ⅵ))降至检测限以下. 低温条件下仍能取得较高的Cr(Ⅵ)去除率,当反应体系温度维持在35 ℃时,Cr(Ⅵ)的去除率达到95.5%. 在饱和溶解氧条件下,Cr(Ⅵ)的去除率仍能达到85.5%. 氧化还原体系中VC和零价铁同时作为电子供体,存在竞争关系. VC还原降解Cr(Ⅵ)的产物为三价铬(Cr(Ⅲ))和脱氢抗坏血酸,反应化学计量比(n(VC)∶n(Cr(Ⅵ)))为3∶2.
电凝聚法去除珊瑚礁岛地下水有机物的效果研究
范启雄, 张金城
2008, 21(4): 29-32.
摘要(1047) PDF(116)
摘要:
为去除珊瑚礁岛淡水透镜体(俗称岛水)里的腐殖质等有机物,降低色度,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凝聚器进行了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珊瑚礁岛地下水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各因素主次顺序及最佳参数. 结果表明,电凝聚法对珊瑚礁岛淡水透镜体中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影响去除效果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停留时间(T)>电流密度(IF)>电极板间距(d). 各因素的最佳值:电极板间距(d)为5 mm,电流密度(IF)为30  A/m2,停留时间(T)为90 s. 在最优条件下,原水经电凝聚处理后,上清液的浊度为0.4 NTU,色度为5度.
不锈钢渣资源利用特性与重金属污染风险
张翔宇, 章 骅, 何品晶, 邵立明, 王如意, 陈荣欢
2008, 21(4): 33-37.
摘要(1984) PDF(105)
摘要:
研究了2种不锈钢渣——电炉(EAF)钢渣和转炉(AOD)钢渣可资源化利用和重金属污染特性.结果表明:2种钢渣的粒径主要分布于小于5 mm的范围内;EAF钢渣的主要元素(w>1%)为Ca,Si,Mg,Al,Fe,O和Cr,主要矿物质为Ca2SiO4和Ca3Mg(SiO4)2;而AOD钢渣主要由Ca,Si,Mg,C和O等元素组成,主要矿物质为Ca2SiO4,资源化利用潜力大.不锈钢渣浸出毒性测试结果表明:除Cr外,所有重金属浸出质量浓度均低于或接近于检测限,Cr浸出质量浓度小于0.2 mg/L,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3-1996)相应限值,且重金属主要以稳定的化学形态存在;根据有效浸出测试结果,不锈钢渣中的Cr在最不利条件下存在溶出风险,但以毒性较低的Cr(Ⅲ)为主,与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一致.因此,不锈钢渣中的重金属浸出污染风险低.
一株源于污泥浓缩池厌氧除磷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周康群, 刘 晖, 孙彦富, 邓金川, 周遗品
2008, 21(4): 38-42.
摘要(1498) PDF(86)
摘要:
采用浓缩池污泥为细菌分离的种泥,利用传统和现代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相结合手段,分离出一株源于污泥浓缩池的厌氧除磷功能菌(NA菌),从细菌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三方面确定了所得细菌的分类地位,利用静态厌氧反应对其进行厌氧除磷特性初探. 结果表明:可将NA菌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该菌株同时具有反硝化和厌氧除磷产生磷化氢(PH3)的双重功能. 随着培养时间的不断增加,NA菌总数,TP去除率和PH3生成量分别由第7天的1.2×103 mL-1,7.66%和0.124 mg/L上升至第21天的1.7×104 mL-1,11.50%和0.465 mg/L,PH3生成量与TP去除率,NA菌总数之间表现为同步一致的正相关关系,但由于未进行驯化,NA菌的厌氧除磷产生PH3的能力较弱.
三峡库区填埋场和焚烧厂渗滤液水质季节性差异
刘国强, 方 芳, 郭劲松, 张晓卫, 宫 鲁
2008, 21(4): 43-47.
摘要(1236) PDF(104)
摘要:
分析了重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和同兴焚烧厂渗滤液在常规水质和溶解性有机质组成结构方面的季节性差异. 结果表明,填埋场渗滤液在夏季的ρ(CODCr), ρ(TOC), ρ(BOD5),ρ(BOD5)/ρ(CODCr)和ρ(VFA)均高于其他季节,相应指标在冬季最低,但ρ(NH3-N)和 pH的季节性差异不明显. 填埋场渗滤液中DOM组成结构的季节性差异较大,表现在冬季渗滤液中HA所占比例最高,为16.1%,而春、夏季分别为6.6%和8.1%;冬季渗滤液中HyI所占比例最低,为32.7%,其他季节为41.9%~43.5%;ρ(FA)的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小. 填埋场中ρ(FA)/ρ(HA)的季节性差异较大,夏季较高,冬季较小. 焚烧厂渗滤液的常规水质,DOM的构成及ρ(FA)/ρ(HA)的季节性差异均很小.
食物垃圾开放式乳酸发酵的实验研究
姜 华
2008, 21(4): 48-51.
摘要(1235) PDF(121)
摘要:
利用食物垃圾发酵生产乳酸,是实现其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底物不灭菌的开放式发酵,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利用食物垃圾生产乳酸的方式.通过对发酵过程中ρ(乳酸),ρ(总糖),ρ(可溶性糖)以及细菌数量变化的研究,对开放式发酵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食物垃圾适于作为乳酸发酵的底物,在不投加任何营养物质的条件下,能促进乳酸菌的大量增殖.采用开放式发酵,可从食物垃圾产生36.29 g/L的乳酸,远高于封闭式发酵(底物灭菌).垃圾中土著菌群在开放式发酵中起到了分解复杂多糖和为乳酸菌提供可发酵性底物的作用,从而提高ρ(乳酸).
含油污泥超声处理脱油研究
王文祥, 韩萍芳, 徐 宁, 袁苏霞, 吕效平
2008, 21(4): 52-56.
摘要(1570) PDF(121)
摘要:
采用槽式超声清洗器辐照含油污泥,辅以气浮浮选,以脱除污油.用w(油)为0.130g/g的含油污泥,对比经28 kHz超声底部向上辐照和未经超声辐照的含油污泥气浮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40 ℃水浴下,28 kHz超声辐照脱油后,污泥w(油)达到最小,为0.055 g/g,比未经超声辐照对照组的w(油)(为0.124 g/g)下降约55.6%;28 kHz超声底部辐照方式脱油效果优于40 kHz超声侧面辐照;当28和40 kHz超声辐照的声压辐值分别为0.085和0.120 MPa时,脱油后污泥w(油)最小;添加硅酸钠则降低含油污泥的超声脱油效果.
生态环境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万本太, 吴 军, 徐海根
2008, 21(4): 57-62.
摘要(1485) PDF(113)
摘要:
建立了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大气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灾害五方面1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国家尺度上对我国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根据各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结果,从高到低将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状况达到一级的省区包括西藏、海南、广西、福建、广东、云南和江西;生态安全为二级的省区包括黑龙江、湖南、上海、青海、浙江、安徽、贵州、河南、湖北、山东、新疆、吉林、重庆、甘肃和四川;生态安全为三级的省区包括内蒙古、江苏、北京、辽宁、河北、宁夏、天津、陕西和山西.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及预测
吕世海, 刘立成, 高吉喜
2008, 21(4): 63-68.
摘要(1005) PDF(123)
摘要:
在Arc/Info和ERDAS等软件的支持下,以1995,2000和2005年三期呼伦贝尔地区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为基础数据,解译提取了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景观斑块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了该区1995—2005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同时,利用马尔柯夫链模型对该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在以人类活动为主的一系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预计到2020年,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最多,其中草地面积所占比例将由1995年的41.200%下降到32.529%,主要转变成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交错区总面积比例将分别达到7.573%和6.132%.
南京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贾宏俊, 万荣荣, 杨桂山, 陈 爽, 黄贤金
2008, 21(4): 69-75.
摘要(1187) PDF(98)
摘要: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环节. 利用统计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结合实地调研,综合分析评价了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地质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 农业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峻,高效生态农业有利于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两面性. 未利用土地对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针对实际,提出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提出进行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程度分级研究、加强生态环境研究与监测、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等建议.
碱渣堆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途径探索
李洪远, 孟伟庆, 马 春, 陈小奎, 鞠美庭, 吴贤斌
2008, 21(4): 76-80.
摘要(1427) PDF(90)
摘要:
利用天津市塘沽区三号路碱渣堆场废弃地改造和生态恢复为紫云公园的生态恢复工程实践,对科学治理碱渣堆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进行了研究. 采用生态恢复工程的方法,针对碱渣复杂的化学成分和特殊的物理性质,通过制造碱渣工程土填垫低洼地,在堆造山体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确保山体的稳定,采取覆盖一定厚度外源种植土的方式以适合植物生长,最后种植以乡土先锋植物为主的人工植被,对天津塘沽碱渣堆场废弃地进行了生态恢复. 实现了治理碱渣堆场的目标,并解决了易软化碱渣土堆造山体的工程难题.
RS与GIS支持下城市热岛效应与绿地空间相关性研究
王 勇, 李发斌, 李何超, 贾刘强, 荆创利, 兴 光
2008, 21(4): 81-87.
摘要(1480) PDF(96)
摘要: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以LANDSAT ETM+为数据源,综合运用遥感热红外影像的地温反演、遥感影像分割、空间聚集性分析、混合像元分解、基于遥感信息模型的地理建模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提取了青岛市城市热岛与绿地空间格局,并定量分析了绿地格局与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性及其对城市热岛的缓解机制. 结果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在给定尺度上与植被盖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绿地斑块密度指数和分维数呈正相关关系.
大沽夹河生态健康的生物学评价
罗新正, 张晓龙, 郭献军, 李 环, 韩玉梅, 吴广芬
2008, 21(4): 88-93.
摘要(1403) PDF(98)
摘要:
通过背景资料调查、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与鉴定,获得大沽夹河流域23个采样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数据.采用全部采样点数据的95th(或5th)百分位标准化指标数据,利用简单加和法计算综合指数,并根据参考点综合指数的25th百分位划分生态健康级别,评价各采样点生态健康.结果表明: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健康最综合的指示器,但其特征不能准确指示水质现状;利用采样点数据百分位进行指数标准化和生态健康级别划分,可体现评价标准的区域性特征;评价结果显示,大沽夹河生态健康不佳.
水环境
太湖环棱螺牧食活动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郑有飞, 文明章, 李宽意, 王洪艳
2008, 21(4): 94-98.
摘要(1317) PDF(112)
摘要:
2006年9—10月在太湖“863"项目试验基地进行环棱螺(Bellamya sp.)对苦草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经过5周的生长,对照中苦草生物量增加得不多;而各螺处理中苦草生物量的增长非常明显,且与所投放的环棱螺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放养20,40和80个螺的处理中苦草生物量的增长率分别为对照的4.5,5.3和6.2倍. 另外,环棱螺对苦草根系的影响,表现为各螺处理中苦草根状茎生物量均大于对照,而根须生物量和根须数均小于对照. 与以上现象相反的是,放养20,40和80个螺的处理中苦草表面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分别低于对照的33.3%,54.8%和53.7%. 说明螺与沉水植物共存时,对沉水植物生长及繁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浅水湖泊中放养适当密度的环棱螺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沉水植被的恢复.
流速对河道系统截留氮、磷的影响
陈 月, 何连生, 席北斗, 王京刚, 张 泉
2008, 21(4): 99-103.
摘要(1067) PDF(95)
摘要:
为有效阻控太湖湖西地区小流域河流中的氮、磷进入太湖,对比了不同流速下河道对河流上覆水和间隙水中NH4-N,NO3-N,NO2-N和可溶磷的截留情况,同时通过实验室模拟河道探讨了不同流速下氮、磷截留的机理. 结果表明,河道系统本身不太稳定,在有外界条件(如其他河流的汇入)作用下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流速对河道中NH4-N,NO3-N,NO2-N和可溶磷的截留有较大影响,在保证初始条件和外部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快速流(流速为1.00 cm/min)对氮、磷的截留量最小,中速流(流速为0.35 cm/min)次之,慢速流(流速为0.17 cm/min)对氮、磷的截留量最大. 在整个过程中流速对氮的截留基本上是先增加再略有下降,而对磷的截留是先增加再逐渐趋于平稳.
流量对三峡库区嘉陵江重庆主城段藻类生长的影响
龙天渝, 刘腊美, 郭蔚华, 李崇明
2008, 21(4): 104-108.
摘要(1215) PDF(118)
摘要:
对于三峡库区,大部分一级支流都具备产生富营养化的营养水平,在水温和光照等气候条件适宜藻类生长的3—5月,水文条件成为影响藻类生长繁殖和诱发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3—5月恰是水库坝前泄水的消落时段,水文条件与一般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显著不同. 针对三峡水库特殊的水文情势, 通过现场水质采样,应用质量守恒原理,研究了3—5月上游来水流量对嘉陵江重庆主城段藻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流量对河段的藻类密度和质量净增量有显著影响,3月因较低的来水流量和较小的大坝泄水量使藻类密度和质量净增量最大,5月当流量接近或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河段的藻类质量净增量为负,而当流量偏枯较大时,藻类质量净增量为正.
澄江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氮、磷的流失特征
宋泽芬, 王克勤, 孙孝龙, 和甲秋, 李红波, 依佼传
2008, 21(4): 109-113.
摘要(1361) PDF(102)
摘要:
根据径流小区观测, 对澄江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灌草丛和次生林都有较好的调节径流和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在相同的降水量下,坡耕地总产流量分别是人工林、次生林、灌草丛的1.58,12.45和5.52倍;而从产沙量来看,坡耕地的产沙量也远大于其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的总产沙量分别是人工林、次生林和灌草丛的8.41,53.06和41.90倍.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中的总氮、总磷的输出量差异显著,总氮、总磷输出趋势都表现为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次生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小区侵蚀泥沙中的总氮、总磷输出量同样为坡耕地>人工林>灌草丛>次生林,且坡耕地的输出量远大于其余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相关分析表明,径流中带走的总氮量大于泥沙,磷的输出主要是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泥沙是磷的主要载体.
外秦淮河疏浚后底泥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杨雪贞, 樊曙先, 汤莉莉, 黄红丽, 谢学俭, 李 芳
2008, 21(4): 114-118.
摘要(1109) PDF(80)
摘要:
利用GC-MS对外秦淮河疏浚后3个月及6个月采集的13个底泥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疏浚后3个月底泥中PAHs含量较低,疏浚后6个月PAHs含量明显上升,说明疏浚对减少水体底泥污染确实有效果,但保持时间不长,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和富集后污染物含量会发生回复现象,外源输入和河道沉积物内源释放对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PAHs含量有较大的贡献. 草场门和集庆门河段处底泥中PAHs含量较高. 底泥中的PAHs以4~6环高分子量的PAHs为主,低环PAHs所占比例春季比冬季高. 根据PAHs中特殊组分(菲/蒽和荧蒽/芘)比例(w(Phe)/w(An), w(Flu)/w(Pyr))判断外秦淮河表层底泥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为石油产品燃烧.
杭州西湖冬、春季水体光学特性比较
余雪芳, 胡江琴, 毛成责, 廖 丹, 贾海滨, 邵晓阳
2008, 21(4): 119-125.
摘要(1643) PDF(91)
摘要:
于2007年冬、春季对杭州西湖主要湖区的水下光合有效辐射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光学角度讨论西湖的水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选用美国LI-COR公司的水下光量子仪(LI-COR 192SA)分层测定光合有效辐射(PAR),同时测定透明度,叶绿素a,悬浮物(SS),总氮和总磷等理化因子. 通过对不同深度处水下辐照度进行指数回归得到光学衰减系数(Kd). 结果表明,西湖水质和水体光学条件冬季优于春季,ρ(叶绿素a)和ρ(SS)低,透明度和真光层深度高. 水下光合辐射的垂直分布呈指数衰减. 从总体上来看,Kd冬季小于春季,外西湖高于其他湖区,并且由南至北逐渐升高. 冬、春季Kd分别为0.49~2.25和0.59~3.45 m-1. Kd与ρ(叶绿素a)和ρ(SS)呈正相关.浮游植物和悬浮物是影响西湖水下光照的重要因素. 降低浮游植物和悬浮物含量是改善西湖水体光学条件的重要内容.
海河沉积物中磷释放的模拟研究
孙淑娟, 黄岁樑
2008, 21(4): 126-131.
摘要(1498) PDF(101)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海河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与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的关系及好氧/厌氧条件,pH,温度,外源磷含量,微生物活动等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是影响海河沉积物中磷释放量的主要因素;厌氧条件下,磷从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量远高于好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温度升高有利于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略高于中性条件下沉积物磷的释放量;当上覆水磷含量较高时,沉积物中的磷呈“负释放"状态. 研究还显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含量与沉积物磷释放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可交换态磷(NH4Cl-P)和可还原态磷(BD-P)含量与沉积物磷的释放量高度相关(R2分别为0.99和0.84).
大气环境
北京市冬季气象要素对气溶胶浓度日变化的影响
王开燕, 王雪梅, 张仁健, 朱建军
2008, 21(4): 132-135.
摘要(1689) PDF(115)
摘要:
对2004年1月1—15日北京气溶胶浓度与相对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平均日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冬季ρ(PM10)日变化明显,受气象要素的日变化影响. ρ(PM10)与相对湿度和气压呈正相关性;风速对ρ(PM10)的日变化影响明显,09:00—18:00风速和ρ(PM10)变化趋势一致,呈正相关性,其他时间则呈负相关性; 风向对粗、细粒子的数浓度影响不同,细粒子数浓度在偏东风时大,西、西南风时小,而粗粒子则相反;粗、细粒子的数浓度日变化受气象要素的影响程度不同,相对于粗粒子,细粒子数浓度更易受气象要素日变化的影响.
室内颗粒物在玻璃表面的沉积与黏附特性
李 明, 吴 超, 李孜军
2008, 21(4): 136-139.
摘要(1148) PDF(142)
摘要:
为研究室内颗粒物的自然沉降和黏附玻璃表面的规律,将普通硅酸盐玻璃载玻片以与水平面呈不同夹角(0°,45°和90°)放置于实验室中,研究载玻片表面在未处理、经玻璃清洗剂或TiO2处理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1,3,10和30 d)内其黏附颗粒物的特性.结果表明:经TiO2预处理的载玻片表面黏附的颗粒物质量与放置时间呈正比,与水平面夹角呈反比;而未处理和经玻璃清洗剂处理的载玻片的上述关系不明显.经清洗剂预处理的载玻片表面的颗粒物数浓度、遮光比相对较小,说明可以通过表面预处理防止玻璃表面黏尘.载玻片表面黏附颗粒物的平均粒径不随放置时间、与水平面夹角和预处理试剂种类变化而明显改变,粒径主要集中在15~25 μm.
土壤环境
上海北部郊区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及来源分析
孙小静, 石 纯, 许世远, 潘飞飞, 王培华, 马剑丽, 刘 鹂
2008, 21(4): 140-144.
摘要(1526) PDF(119)
摘要:
为研究上海北部郊区农田土壤的多环芳烃(PAHs)含量特征,野外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通过室内分析方法测定了土壤中16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土壤中16种优控PAHs总含量(w(PAH16))为203.8~6 753.9 ng/g, 平均值为1 172.7 ng/g. 相对于荷兰的土壤修复目标值而言,上海北部郊区部分地块农田表层土壤PAHs含量偏高.说明研究区农田土壤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PAHs污染.根据不同环数PAHs的相对丰度法和PAHs组分的浓度比值法判断,上海北部郊区表层土壤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和煤等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及汽车尾气排放等燃烧源.
九段沙上沙海三棱草湿地植物与土壤间营养元素含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刘长娥, 杨永兴, 杨 杨
2008, 21(4): 145-150.
摘要(1314) PDF(87)
摘要: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九段沙上沙海三棱草中营养元素含量与不同深度土壤相应元素含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海三棱草生长过程对不同深度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程度.结果显示,海三棱草生长过程中与深层土壤中N,P,K元素含量关联最密切,关联度顺序是40~60 cm>15~40 cm>0~15 cm.与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关联度顺序为N>K>P,生长过程吸收的N元素最多,其次是K元素,吸收的P元素最少.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程度不同,生长初期与N元素含量关联最密切,旺盛生长期与N,P,K元素含量关联均密切,生长末期与N元素含量的关联程度减小,与P,K元素含量的关联程度增加.
集宁—二连浩特铁路干线防护林土壤的理化特性
何金军, 魏江生, 左合君, 胡春元, 陈立平, 卢立娜, 李海光
2008, 21(4): 151-156.
摘要(1192) PDF(92)
摘要:
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集宁-二连浩特铁路沿线防护林土壤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与林带外相比,林带内土壤容重显著减小,影响其容重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由林带内外和不同林带类型差异造成的. 林带内表土层物理性砂粒所占比例显著增大,物理性黏粒所占比例降低,心土层、底土层无明显变化. 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呈先增后降趋势,时间变化表现为减小趋势,林带内土壤含水量以及水贮量损失均显著增大. 林带内表土层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心土层、底土层无明显变化. 全氮、速效磷含量无明显变化. 结合不同林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明,在草原铁路沿线造林工作中,如果立地条件允许,适宜造锦鸡儿林带和榆树林带,锦鸡儿林带起固沙作用,榆树林带起防风作用.
固体废物
不同填埋结构渗滤液中的氮动态变化特性
王晓龙, 呼世斌, 黄启飞
2008, 21(4): 157-162.
摘要(1232) PDF(107)
摘要:
建立了准好氧和厌氧的垃圾填埋模拟试验装置,研究了渗滤液中ρ(NH4-N),ρ(NO3-N),ρ(NO2-N)和ρ(TN)的动态变化特性. 结果表明:装入模拟装置的城市生活垃圾,经过12个月的降解后,准好氧填埋结构渗滤液中的ρ(NH4-N)和ρ(TN)显著下降,分别降至945和986 mg/L,下降率(分别为79.2%和77.3%)远远大于厌氧填埋结构;ρ(NO3-N)和ρ(NO2-N)变化波动较大,在第25~31周时,NO3-N与NO2-N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厌氧填埋结构中,ρ(NH4-N)由初始的4 599 mg/L降至2 812 mg/L,ρ(TN)则降至2 859 mg/L,其降解效果远不如准好氧填埋,而ρ(NO3-N)和ρ(NO2-N)较低,波动不大.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特性及水泥固化试验研究
宋珍霞, 王里奥, 林 祥, 刘元元, 袁 辉
2008, 21(4): 163-168.
摘要(1754) PDF(122)
摘要:
试验分析了重庆市某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飞灰的化学成分,研究了原飞灰的浸出毒性,考察了水泥对原飞灰和酸洗预处理飞灰中重金属的固化效果. 结果表明:飞灰中重金属Pb和Zn的浸出质量浓度均超过《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GB5085.3-2007),因而被认为是危险废物,必须对之进行稳定化处理;酸洗预处理飞灰固化试块的抗压强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重金属Pb和Zn的浸出毒性均较相同配比、相同养护时间的原飞灰固化试块有明显降低;酸洗预处理飞灰固化试块抗压强度随掺入飞灰比例的降低和养护时间的延长而加大,在养护28 d时其抗压强度最高,达4.25 MPa;酸洗预处理飞灰固化试块在养护28 d时,其重金属Pb和Zn的浸出质量浓度分别比原飞灰所制固化试块降低了10.6%~59.0%和7.4%~73.7%.
生态毒理
北京市场淡水鱼中七氯和环氧七氯含量及分布
谢金开, 吴文婧, 徐福留, 陶 澍
2008, 21(4): 169-173.
摘要(1468) PDF(141)
摘要:
测定了北京市场上4种淡水鱼(草鱼、鲤鱼、鲫鱼和鳙鱼)的不同器官或组织(鱼脑、鱼泡、肝脏和肌肉)中w(七氯)和w(环氧七氯),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人体暴露健康风险. 结果表明:①w(七氯)平均值为(0.09±0.14) ng/g,范围为nd~0.82 ng/g;w(环氧七氯)平均值为(0.02±0.02) ng/g,范围为nd~0.14 ng/g,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的量级低. ②不同鱼种间w(七氯)和w(环氧七氯)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器官或组织间,鱼泡中w(七氯)显著高于鱼脑、肝脏和肌肉,w(环氧七氯)在四者间无显著差异. ③经对数变换,w(七氯)和w(环氧七氯)与脂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④鱼体中w(七氯)远低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1993)规定的浓度要求,食用时存在较小的健康风险.
Hg2+,Ni2+和Cu2+对嗜热四膜虫的急性及联合毒性效应
马正学, 王业秋, 宁应之, 陈巧云
2008, 21(4): 174-178.
摘要(1356) PDF(90)
摘要:
采用混合毒性指数法,研究了重金属离子Hg2+,Ni2+和Cu2+对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BF5的急性及联合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表明:Hg2+,Ni2+和Cu2+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大小为Hg2+>Ni2+>Cu2+,且3种重金属离子的IC50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小. 联合毒性效应研究表明:Hg2+与Cu2+,Hg2+与Ni2+,以及Hg2+,Ni2+和Cu2+三者共存,在毒性比为1∶1时,表现为先相加后协同作用;Hg2+与Cu2+在浓度比为1∶1时,表现为先拮抗后相加作用;Hg2+与Ni2+在浓度比为1∶1时,表现为先拮抗后独立作用;Ni2+与Cu2+在毒性比为1∶1时,表现为协同作用,在浓度比为1∶1时表现为相加作用;Hg2+,Ni2+和Cu2+三者共存,在浓度比为1∶1时,表现为拮抗作用.
水体铜对黄河鲤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高春生, 张光辉, 杨国宇, 王艳玲
2008, 21(4): 179-184.
摘要(1406) PDF(74)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水体铜对黄河鲤Na+-K+-ATP酶活性的影响,采用ρ(Cu2+)为0.01,0.05,0.10,0.30,0.50,0.70和1.00 mg/L的试验液分别刺激黄河鲤1,3,5和7 d后,测定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K+-ATP酶活性. 结果表明:Cu2+对黄河鲤的96 h LC50为1.67 mg/L;低浓度Cu2+ (ρ(Cu2+)为0.01和0.05 mg/L)对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K+-ATP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且随着ρ(Cu2+)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也越明显(P<0.05);黄河鲤暴露于0.10 mg/L的Cu2+溶液时,鳃组织Na+-K+-ATP酶活性5 d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和肾组织Na+-K+-ATP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高浓度Cu2+ (ρ(Cu2+)为0.30,0.50,0.70和1.00 mg/L)对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K+-ATP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ρ(Cu2+)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越明显(P<0.05或P<0.01). 提示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K+-ATP酶活性对铜的污染均具有指示作用(其中最为灵敏的是鳃组织Na+-K+-ATP酶活性),且存在计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可以用来指示低剂量重金属的污染.
淡水养殖鱼体中氯霉素的安全性研究
吕玄文, 党 志, 杨 琛
2008, 21(4): 185-189.
摘要(1459) PDF(83)
摘要:
以淡水养殖鱼塘中的鱼类为研究对象,采用碱化乙酸乙酯超声提取样品中的氯霉素(CAP),用C18 SPE固相萃取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进行分析,研究了同一鱼塘4种鱼类鱼肉样品及福寿鱼不同器官或组织对氯霉素的蓄积能力,初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表明:同一淡水养殖鱼塘中4种鱼肉样品w(CAP)分别是福寿鱼(0.40 μg/kg)>青鱼(0.22 μg/kg)>鲢鱼(0.15 μg/kg)>鲮鱼(0.13 μg/kg),其中福寿鱼w(CAP)超过欧盟和美国FAD规定的检出限(0.3 μg/kg),而青鱼、鲢鱼和鲮鱼符合该检测标准,可安全食用;福寿鱼不同器官或组织的w(CAP)从高到低依次是鱼鳃1.07 μg/kg,鱼头0.79 μg/kg,鱼肠0.67 μg/kg,鱼鳞0.52 μg/kg,鱼肉0.40 μg/kg,鱼骨0.13 μg/kg,只有鱼骨中的w(CAP)符合欧盟和美国FAD规定的安全标准.
湘江湘潭段水环境主要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秦普丰, 雷 鸣, 郭 雯
2008, 21(4): 190-195.
摘要(1321) PDF(109)
摘要:
依据2001—2005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湘江湘潭段水环境主要污染物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在所监测的指标中,pH,ρ(Cr6+),ρ(Cu)和ρ(Zn)等未超标(GB3838-2002);ρ(DO),ρ(Pb),ρ(CN),ρ(CODMn)和ρ(BOD5)等偶尔超标;ρ(Hg),ρ(Cd),ρ(As),ρ(挥发酚),ρ(NH3-N)和粪(总)大肠菌群等经常超标. 历年来化学致癌物As的个人年风险值均高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而Cd和Cr6+的个人年风险值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 非致癌物的个人年风险顺序为Pb>NH3-N>Hg>CN>挥发酚,这5种污染物的健康危害年风险值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 污染物健康风险比较表明,化学致癌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值远超过非致癌物的危害,应作为风险决策管理的重点对象.
环境管理
城市物质流分析框架及测算方法
石 磊, 楼 俞
2008, 21(4): 196-200.
摘要(2201) PDF(107)
摘要:
在借鉴国家物质流分析(MFA)框架基础上,针对进出城市系统的物质数据缺乏且难以统计的特点,引入面向元素或产品的物质流分析(SFA)要素,建立了城市尺度物质流分析框架.与国家物质流分析相比,该框架总体结构和物质分类上相同,但输入量、净存量和输出量的计算顺序和假设条件不同.对于化石能源,可由城市统计年鉴中的能源平衡表直接得出本地开采量、净存量、调入量和调出量;对于生物质,本地开采(生产)量一般都有统计,净存量可通过假设人均消费量相对稳定估算得出,而调入量和调出量则需要对大宗工业用途进行调查并做少量假设计算得出;对于金属矿物及其产品、工业非金属矿物及其产品、建筑材料3类物质,本地开采量和消费量一般都有所统计,而调入量和调出量的计算则需要首先采用针对元素或成品的物质流分析来获取城市系统中的净存量,然后再配合生产和消费数据并做少量假设测算得出.其他项目的获取或测算同国家物质流分析,由此得到的城市物质流分析框架可以用于城市间物质代谢的比较.
邯郸市物质流分析
楼 俞, 石 磊
2008, 21(4): 201-204.
摘要(1687) PDF(90)
摘要:
利用邯郸市统计年鉴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采用城市物质流分析框架研究邯郸市2005年物质流全景和1993─2005年物质输入和输出结构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13年间邯郸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4倍,物质输入增长1.1倍,物质生产力增长1.1倍,由1993年的151.8元/t上升至2005年的320.9元/t,反映了邯郸市前期经济发展与资源投入具有明显的“脱钩"现象;另一方面,邯郸市仍然遵循着“高投入、高排放"的发展模式,2005年物质净存量仅占全年物质通量的12.2%,大部分物质在开采当年并不进入经济系统而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中;同时,邯郸市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逐年升高,从该市外调入的物质量所占比例由1993年的10.2%上升至2005年的39.2%,表明邯郸市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资源
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方法研究
王 敏, 熊丽君, 黄沈发
2008, 21(4): 205-209.
摘要(1561) PDF(76)
摘要:
根据上海市地域特征,研究了该地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法学问题.为解决基础数据划分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矛盾,提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划分技术路线.以国家编制的《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为基础,通过对可利用水资源、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功能重要性和自然灾害危险性4项指标内容的修改或补充,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1 km×1 km网格为划分基础单元,分析指标的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包括指标赋值、等级划分、数据归一化处理和权重确定方法.根据技术路线,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的3种试划方法,并提出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与分析
李红莉, 王 艳, 葛 虎
2008, 21(4): 210-214.
摘要(1276) PDF(83)
摘要: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反映的是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在对二次函数、三次函数以及对数函数等3种模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山东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比较符合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分别为人均GDP 5 029和1 881元,发生的年代分别为1994—1995年和1990—199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仍处于上升阶段,曲线的转折点还未达到.政策分析表明,建立官员环境保护考核机制,不仅与环境保护投资的增加存在时间上的一致性,而且在污染物排放防治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安徽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区域差异研究
殷福才, 高铜涛
2008, 21(4): 215-223.
摘要(1597) PDF(98)
摘要:
以安徽省8个典型城市1992─2006年的环境统计数据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为基础,利用线性相关、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拟合8个典型城市的工业CODCr和S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市级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越明显;安徽省经济最发达的马鞍山和铜陵市已初步呈现EKC特征,马鞍山市的工业CODCr和SO2排放均呈倒U型曲线分布,淮南市的工业SO2排放呈U型+倒U型分布.安徽省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GDP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些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越发达,分布越有规律.但经济不发达的市也可能出现阶段性的EKC曲线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