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3卷  第3期

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10, 23(3).
摘要(187) PDF(12)
摘要:
特别报道
实施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推动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0, 23(3): Ⅰ-Ⅳ.
摘要(812) PDF(1426)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08年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的倡议,2009年4 月公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中央领导多次提出,要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机遇,大力推进“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如何理解绿色新政? 为什么要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提出绿色新政? 绿色新政与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这些都是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大气环境
中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比较
王宗爽, 武 婷, 车 飞, 王 晟, 周羽化, 钱小平, 武雪芳
2010, 23(3): 253-260.
摘要(2339) PDF(248)
摘要:
颁布实施并于1996年修订且于2000年进行了修改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已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及评价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修订. 针对1996年以来国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新进展,研究了美国、欧盟、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家、地区和组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就主要污染物控制项目、浓度限值、达标的统计要求及标准实施要求等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结果表明,PM10,SO2,NO2,CO和Pb等仍是绝大多数国家共同控制的污染物,发达国家增加了PM2.5项目,并有增加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趋势. 中国未规定污染物达标的统计要求,更没有具体的环境质量标准实施要求,相对放宽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议未来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工作中应综合考虑上述问题.
我国二英污染水平和环境归趋模拟
刘淑芬, 田洪海, 任 玥, 陆 勇, 刘爱民, 杜 兵, 周志广
2010, 23(3): 261-265.
摘要(1710) PDF(127)
摘要:
运用Level Ⅲ逸度模型,研究了我国环境介质中二英的平均浓度水平和迁移规律. 比较不同尺度下的模拟结果表明,Level Ⅲ逸度模型可以应用于较大尺度的研究. 数据显示,虽然我国二英排放总量较大,但是环境介质中TEQ(指二英毒性当量质量浓度)平均值仍处于较低水平,大气中TEQ平均值仅为4.26~15.10 fg/m3,土壤中TEQ平均值为0.013 5~0.115 0 pg/g,沉积物中TEQ平均值为0.445~2.300 pg/g. 达到稳态时二英的外界输入影响较大,且主要的迁移过程是从大气到土壤.
西安城区大气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刘焱明, 张承中, 李文慧, 周变红, 蒋君丽, 马万里, 李一凡
2010, 23(3): 266-271.
摘要(1101) PDF(130)
摘要:
采用大流量主动采样器于2008年7—10月对西安城区大气进行采集,共获得颗粒态和气态样品24个,并对其中含有的17种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西安城区大气中ρ(α-硫丹)和ρ(β-硫丹)最高,分别为260.7和212.0 pg/m3, ρ(DDTs)(DDTso,p′-DDD + o,p′-DDT + o,p′-DDE + p,p′-DDD + p,p′-DDT+ p,p′-DDE)为167.4 pg/m3,ρ(HCHs)(HCHsα-HCH + β-HCH + γ-HCH)为199.3 pg/m3,ρ(trans-氯丹)和ρ(cis-氯丹)分别为104.0和97.3 pg/m3, ρ(六氯苯)为74.9 pg/m3,且都主要分布在气相中. 来源分析表明,西安大气中DDTs受三氯杀螨醇的影响显著,而HCHs则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残留. α-HCH, HCB, p,p′-DDE及p,p′-DDT主要受污染物长距离传输影响,而γ-HCH,trans-氯丹,cis-氯丹,α-硫丹和β-硫丹主要受采样点周边地表挥发的影响.
固体废物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体系的构建
周 红, 菅小东, 聂晶磊, 刘纯新, 张 鑫, 王玉晶, 胡俊杰, 周林军
2010, 23(3): 272-276.
摘要(1407) PDF(100)
摘要:
概述了新化学物质申报制度及其配套的技术规范,指出了现有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中存在的对风险评价指导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个别技术规范过时或有错误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出发,以与国际接轨为原则,以新化学物质申报全过程为纲,针对申报物质确定、申报材料准备、风险评价、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分类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不同阶段,通过制订新的技术规范或修订原有技术规范的方式,分别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以构建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体系;并通过5年一周期的复审和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体系.
ERT技术界定卫生填埋场边界的试验研究
龚育龄, 叶腾飞, 董 路, 汤洪志, 刘玉强
2010, 23(3): 277-281.
摘要(1461) PDF(118)
摘要:
界定卫生垃圾填埋场边界有助于场地环境的维护和管理,采用电阻率二维层析成像技术中的3种装置排列(测深、温纳、偶极-偶极)对高阻体上表面特征进行试验模拟,并通过电阻率二维层析成像技术对垃圾填埋场边界的电性特征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现场勘查. 结果表明:在由测深和温纳2种装置排列所得到的二维反演图像中,高阻体的上表面与高阻区相切,误差达到25%,表明2种排列不能进行精确定位;而偶极-偶极的反演图像中高阻体的上表面在低阻区与高阻扩散末端的分界点上,反演精度较高,误差在5%以内.
我国塑料包装废物的产生和回收特性及管理对策
周炳炎, 郭琳琳, 李 丽, 于泓锦
2010, 23(3): 282-287.
摘要(1509) PDF(124)
摘要:
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调研,分析了塑料包装废物的流向和环境特征,总结了塑料包装废物回收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论述了塑料包装废物回收模式特点,深入分析了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塑料包装废物回收的管理对策. 结果表明:塑料包装是塑料制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质量轻、回收体积大,不易回收,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塑料包装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成为塑料包装废物的主要流向和污染源. 目前我国塑料包装废物回收依托的是进城务工的个体回收者,与现阶段的国情相符合. 塑料污染问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必须采取长期的综合管理对策,如进行源头减量化、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采取适宜的无害化处置方式等.
食用油聚酯包装的生命周期评价
谢明辉, 李 丽, 黄泽春, 朱雪梅, 张冀飞, 孙体昌
2010, 23(3): 288-292.
摘要(1480) PDF(139)
摘要: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研究了食用油聚酯(PET)包装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并对不同处置方式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评价. 通过现场和资料调研的方式获得所有生命周期阶段的能量物质的输入、输出和环境外排数据. 结果表明:PET包装原料获取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在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潜值中所占比例极高,占处置前环境影响潜值的81.8%. PET包装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类别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无机物对人体损害和气候变化3个方面;在致癌、生态毒性和酸化/富营养化等方面的影响较小. 3种主要处置方式的环境影响潜值为焚烧>填埋>再生,其中焚烧和填埋分别增加PET包装处置阶段前环境影响潜值的5.1%和3.6%,而再生可降低63.9%.
含砷废物资源化产品中砷的浸出特性与环境风险分析
杨子良, 岳 波, 闫大海, 王兴润, 王 琪, 黄启飞
2010, 23(3): 293-297.
摘要(1290) PDF(129)
摘要:
分别以我国某地2种含砷废物(污泥和废渣)为研究对象,用EA NEN 7371实验方法分析其不同资源化产品(烧制砖、免烧砖和含砷水泥等)中As的有效量浸出特性,从环境风险的角度探讨了含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 结果显示:含砷污泥进行烧砖处置后,其产品中As的有效量浸出率从15%左右升至60%~70%;含砷废渣与水泥进行混合粉磨共处置后,含砷水泥产品中As的有效量浸出率从60%~70%降至4%以下;含砷废渣制成免烧砖后,As的有效量浸出率从60%~70%降至10%左右. 表明含砷污泥不宜进行烧砖处置;而含砷废渣可根据含砷量,在控制掺加比例的条件下与水泥熟料共处置生产混合水泥或作为原材料生产免烧砖.
水环境
数字滤波法在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割中的应用
黎 坤, 林凯荣, 江 涛, 陈晓宏
2010, 23(3): 298-303.
摘要(1147) PDF(118)
摘要:
以分辨流域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为研究目标,在傅立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污染负荷时间序列中分辨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新方法——数字滤波法,探讨了数字滤波方程的参数与滤波次数的关系,并将该方法应用到东江流域CODMn负荷的分割上. 应用实例表明,分割的点源和非点源负荷系列曲线符合点源和非点源负荷的产生特点,使用者能够在污染负荷分割过程中通过滤波参数的选取比较方便地加入自己的经验. 一般取较大滤波参数时,只需要3次滤波就能得出较满意的结果.
人为活动对冈曲河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
渠晓东, 张 远, 吴乃成, 唐 涛, 蔡庆华
2010, 23(3): 304-311.
摘要(1717) PDF(104)
摘要:
为监测人为活动对高海拔山区河流的影响,以香格里拉冈曲河为例,应用多维统计分析与排序分析,探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对人为活动的响应. 研究表明,冈曲河受到低浓度重金属污染,农业活动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轻,总体水质状况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Ⅱ类水质标准. 聚类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分为4组:组Ⅰ(北支翁水河)与组Ⅱ(南支格咱河)采样点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最轻;组Ⅲ采样点主要受开矿和农业活动影响;组Ⅳ采样点受重金属污染相对较重. 4组采样点在无度量多维标定法(NMS)排序轴上的分布差异明显,组Ⅰ与组Ⅱ采样点体现出空间分布差异,而人为活动主要影响组Ⅲ与组Ⅳ采样点. 随河级增加,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除受到水深、河宽、水温、浊度和海拔高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外,组Ⅲ与组Ⅳ采样点影响底栖动物群落退化的主要因素为Cu,Pb和NO-3-N. 石蛭科和毛缘蛾蚋为组Ⅰ采样点的指示种;叉襀和倍叉襀等敏感类群为组Ⅱ采样点的主要指示种;组Ⅲ的指示种为中耐污种短石蛾和蜉蝣,以及强耐污种寡毛类;涡虫为组Ⅳ采样点的指示种,表明涡虫具有较高的重金属污染耐受性.
生态环境
长江流域重要保护物种分布格局与优先区评价
徐卫华, 欧阳志云, 张 路, 李智琦, 肖 燚, 朱春全
2010, 23(3): 312-319.
摘要(1255) PDF(158)
摘要:
开展大尺度重要物种的保护优先区研究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十分重要. 选取1 020个物种(包括植物568种、哺乳动物142种、鸟类168种、两栖动物57种、爬行动物85种)为长江流域重要保护物种. 在分析重要保护物种类群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利用系统保护规划与专家参与的方法,提出了长江流域物种保护的27个保护优先区.保护优先区总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1.8%,涵盖了重要保护物种973种,占全部重要保护物种数目的95.4%.建议以保护优先区为基本单元,开展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及保护区群的建设.
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区植物生长旺季地上干物质量估算的地面光谱模型
陈艳梅, 高吉喜, 吕世海, 常学礼, 冯朝阳, 张 晨, 叶生星
2010, 23(3): 320-325.
摘要(1656) PDF(106)
摘要:
为促进地面高光谱遥感在草地估产方面的应用,采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Fieldspec 3光谱仪,于2009年7月下旬在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区进行了高光谱遥感地面观测试验. 运用单变量线性、非线性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植物生长旺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地上干物质量(ANPP)间的地面光谱模型. 结果表明,基于判定系数(R2)判断,线性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较理想,R2分别达到0.729 5和0.720 3. 误差分析表明,标准误差(SE)最大的是对数函数,其SE为24.82 g/m2;最小的是幂函数,其SE为22.63 g/m2. 平均误差系数(MEC)最大的是对数函数,其MEC为0.249 7;指数函数最小,其MEC为0.193 2. 综合分析后,选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作为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区的植物生长旺季最优地面光谱模型:ANPP406.08NDVI-101.64,其R2为0.729 5,SE为23.61 g/m2,MEC为0.220 9,P<0.001.
基于水热因子波动的呼伦贝尔草原产草量模型
刘及东, 吕世海, 常学礼, 李青丰
2010, 23(3): 326-332.
摘要(1490) PDF(118)
摘要:
基于多年气象资料(温度和降水量)和产草量监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呼伦贝尔草原产草量与气象因子统计学模型,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利用水热波动因子建立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所建立的呼伦贝尔草原产草量预测模型为y100.209+1.641 0x-0.005 59xWTBZ〗2. F值显著性检验表明,其复相关系数RWTBZ〗20.471 3,F8.023 9(P0.003 3),在α0.01水平上显著. 利用1989─2009年呼伦贝尔草原产草量数据进行模型精度检验,模型预测精度在85%以上.该预测模型具有选用参数易得、易于代入遥感数据中进行栅格计算、精度高于基于植被指数预测模型等特点.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成都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王 维, 江 源, 张林波, 傅泽强, 周来东, 丁优彬
2010, 23(3): 333-339.
摘要(1467) PDF(103)
摘要:
以成都市的20个行政区县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生态承载力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结果表明:成都市的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呈从山区—丘陵—平原依次递增、从流域源头—末端依次递增的规律. 根据不同单元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和阈值差异,将成都产业空间布局划分为4个类型区,即重点发展区、引导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针对不同类型区的特征,制订产业准入门槛、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方向等产业发展调控策略.
污染治理技术
自养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陈梅娟, 蒋进元, 周岳溪, 胡 翔
2010, 23(3): 340-345.
摘要(1673) PDF(188)
摘要: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A2/O工艺中好氧活性污泥为菌源,筛选出2株自养型硝化细菌N3和N4. 转接2株菌株至液体分离培养基中培养14 d,经检测,2株菌株的硝化效果均可达100%. 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表明,这2株菌株均属于硝化杆菌属. 利用PCR扩增、克隆、测序对菌株作进一步鉴定,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进行同源性检索,并通过MEGA软件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这2株菌株与维氏硝化细菌的同源性高达98%.
咸水中胶体迁移-沉积对砂介质渗透性损失的
李海明, 李 云, 翟 菁, 贾晓玉
2010, 23(3): 346-349.
摘要(1640) PDF(112)
摘要:
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咸水中胶体迁移引起砂介质渗透性变化的特征,通过胶体迁移-沉积作用的分析对砂介质渗透性损失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砂介质渗透性随孔隙体积数变化的动态特征符合Boltzmann函数;砂介质渗透性总的损失率为37.4%;渗透系数的损失量随孔隙体积数的增加而增加.胶体在砂介质中的穿透曲线呈“S”型,其中的2个拐点将曲线分成开始穿透、快速穿透和平稳穿透3个阶段,但并没有完全穿透,其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沉积. 胶体沉积作用是砂介质渗透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黑臭水净化菌株的筛选及其水质改善能力
高丹英, 杨娇艳, 王文玲, 兰 波, 蔡志波, 杨 劭
2010, 23(3): 350-354.
摘要(1595) PDF(119)
摘要:
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引起的水体黑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为建立黑臭水的微生物净化方法,从不同重污染水体或底泥中筛选获得了多种光合细菌,分析发现其中10种光合细菌(P1~P10)及其混合菌(Pm)对黑臭指标有改善效果.黑臭水厌氧光照净化试验结果表明,菌液投加量为1.0%,3 d后光合细菌P1,P2,P3,P4,P8,P9和Pm对人工黑臭水CODCr,NH3-N,S2-,色阈值及臭阈值去除率分别为75.00%~ 82.00%,24.20%~27.97%,72.03%~87.89%,58.90%~69.08%和75.29%~87.89%,其中P9的效果最好.黑臭水兼性厌氧光照净化试验结果表明,菌液投加量为1.0%,3 d后光合细菌P2,P3,P4,P8,P9和Pm对人工黑臭水中的CODCr,NH3-N,S2-,色阈值及臭阈值去除率分别为60.67%~79.92%,35.92%~40.16%,72.03%~82.93%,58.25%~66.55%和75.29%~85.09%, ρ(DO)由0.54 mg/L增至1.80~2.63 mg/L,其中P2和P9的效果最好.经鉴定P9为沼泽红假单胞菌.研究发现,在菌液投加量为0.1%,30 ℃,厌氧光照条件下P9可明显改善水的黑臭指标.
味精废水处理系统中高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
刘健楠, 汪 苹, 尹明锐, 王 磊
2010, 23(3): 355-360.
摘要(1548) PDF(105)
摘要:
利用BTB培养基快速高效地从某味精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LH2-3.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Biolog鉴定以及16S rDNA分子鉴定,认定该菌株是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脱氮性能研究表明:在异养硝化过程中,该菌株可将培养液中的NH+4-N 100%去除,对TN的去除率可达98.16%;在好氧反硝化过程中,其对NO-2-N的去除率达到97.14%,对TN的去除率达到94.97%.
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中沙门氏菌的PCR检测
曾 颂, 张崇淼, 王晓昌, 魏梦楠
2010, 23(3): 361-365.
摘要(1427) PDF(96)
摘要:
建立了一种利用PCR检测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中沙门氏菌的方法.采用膜吸附-洗脱法浓缩二级出水水样中的沙门氏菌,通过选用一对涵盖性和特异性均较强的引物139和141,对浓缩后的沙门氏菌进行PCR检测.利用正交试验法,对沙门氏菌PCR体系进行五因素四水平的试验,建立了沙门氏菌PCR的最佳体系.通过梯度PCR考察了退火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选择65 ℃作为退火温度,优化后沙门氏菌PCR体系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314 ng/L.通过对已知细菌浓度的水样进行检测,确定了该法检测水样中沙门氏菌的灵敏度为2 130 CFU/L.与传统MPN法的相比,该法在检测效果和检测效率上都优于MPN法.
能源与经济
模拟烟气条件下野生混合微藻的培养
都基峻, 曾 萍, 石应杰, 王 清, 张 凡
2010, 23(3): 366-370.
摘要(1704) PDF(142)
摘要: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是解决能源紧张和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微藻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生物质能原料,利用烟气培养微藻不仅为生物质能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能够直接削减烟气CO2的排放,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以野生混合微藻为对象,利用模拟烟气在柱状光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微藻,通过180 d的培养,考察光照条件和CO2对微藻生长的影响及光照条件对细胞粗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驯化后的混合微藻对CO2具有生理敏感性,烟气中的CO2可以明显提高其生长速率;全天光照可提高微藻生长速率,并有利于生长速率和微藻生物量的稳定;在微藻生物量和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全天24 h光照比12 h∶12 h更有利于细胞粗脂肪的积累.
吉林省经济增长和环境变化的动态关系
高迎春, 佟连军, 马延吉
2010, 23(3): 371-376.
摘要(1391) PDF(94)
摘要:
以吉林省为例,采用无残差完全分解方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别提取环境变化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因子,在分析共同影响因子对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作用差异的基础上,应用异速生长模型分析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相对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环境变化具有不同的增长维度,环境变化中的规模效应依赖于经济系统中资源要素的投入水平,而驱动经济增长的技术变化因子仅仅是引起环境变化技术效应的一个方面,环境系统的技术变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经济增长和环境变化既有关联性也有差异性,经济系统主导形成二者倒“U”型的数量关系,而环境系统影响因子进一步决定了在何种污染程度上穿越环境高山;环境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相对速率具有广义分维性质,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负异速生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目标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