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3卷  第6期

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10, 23(6).
摘要(137) PDF(10)
摘要:
大气环境
深圳市大气细粒子(PM2.5)中汞的污染特征
杜金花, 黄晓锋, 何凌燕, 孙 洁, 郑 莹, 栾胜基
2010, 23(6): 667-673.
摘要(1359) PDF(103)
摘要:
于2008年8月─2009年1月系统地采集了深圳市学院区和工业区的大气PM2.5样品,应用冷原子荧光法分析颗粒态总汞的含量〔以(ρ(汞)计〕. 结果表明:深圳市大气PM2.5中ρ(汞)为1.93~249.27 pg/m3,平均值为72.11 pg/m3,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相比,其处于中等污染水平. PM2.5中ρ(汞)存在较大的季节和功能区差异,且季节差异更为显著,冬季污染最重,夏季次之,秋季最轻. 夏季PM2.5中汞污染水平较高的原因:①受局地燃煤电厂排放量增加的影响;②由于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导致污染物在局地累积. 从功能区差异来看,受局地燃煤电厂排放的影响,工业区PM2.5中汞的污染水平显著高于学院区. 但在秋季,由于受集中的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影响,学院区PM2.5中ρ(汞)约为工业区的1.51倍. 此外,利用TEOM同步测定了学院区PM2.5中的w(汞),范围为0.19~3.43 μg/g,平均值为1.11 μg/g,冬季明显高于夏、秋季. PM2.5中w(汞)和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温度是影响颗粒态汞的重要因素.
北京市CFCs和CCl4的浓度水平与变化趋势
孙学志, 万 丹, 史烨弘, 张剑波, 胡建信
2010, 23(6): 674-679.
摘要(1622) PDF(103)
摘要:
采用预浓缩-GC/MS方法对2009年4—8月北京市大气中CFC-11,CFC-12,CFC-113,CFC-114和CCl4 5种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了监测. 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北京市大气中φ(CFC-11),φ(CFC-12)和φ(CCl4)的平均值高于全球本底站观测值,而φ(CFC-113)和φ(CFC-114)与全球本底水平相当,其原因是这5种物质在我国的排放水平差异所致,其中CFC-11,CFC-12和CCl4仍存在一定量的排放. 不同季节的日变化分析表明,4月5种物质的体积分数日变化趋势平缓,而8月观测日内基本呈现出夜间物质的体积分数高于白天的特征. 8月φ(CFC-11),φ(CFC-12)和φ(CCl4)的平均值比4月高,这可能是由于8月的温度较高,致使这3种物质现有排放源的排放量增加.
上海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遥感监测
施成艳, 江 洪, 江子山, 王 彬, 陈 健
2010, 23(6): 680-684.
摘要(1762) PDF(152)
摘要:
采用V5.2算法,以MODIS 1B数据为数据源,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反演了上海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 将AOD反演值分别与NASA的MOD04-L2气溶胶产品(10 km×10 km)以及CE-318太阳光度计实测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V5.2算法与NASA气溶胶产品相比,其精度更好,分辨率更高. 基于V5.2算法和利用MODIS遥感影像反演结果,分析了上海市典型天气AOD; 同时,将反演值与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AOD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地面大气污染状况. 上海2008年AOD 12月最小,大气相对较清洁,6月最大,大气相对较浑浊;AOD的日际变化呈早晚高、中午略低的趋势,其中每日的09:00和18:00出现全天最高值,12:00左右也会出现小高峰.
水环境
菌株J1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溶藻活性成分的研究
晋 利, 汪 辉, 赵耕毛, 陈 雷, 刘兆普
2010, 23(6): 685-689.
摘要(1017) PDF(102)
摘要:
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研究了芽胞杆菌属菌株J1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活性的影响,并采用α-萘酚反应、考马斯亮蓝法和定磷法对无菌滤液中溶藻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判定,结合蛋白酶处理、透析、活性炭吸附与解吸的方法对其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试验第9天,加入无菌滤液的处理组,反映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活性的参数显著下降,其最大电子相对传递速率,光能转化效率,PSⅡ潜在活性和PSⅡ实际光合效率分别是对照的0.22%,0.33%,4.37%和5.56%;J1的溶藻活性物质可能为糖类物质,但不是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其分子质量小于8 ku,可被活性炭吸附.
外源Mn(Ⅱ)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生长及其铁锰含量的影响
何成杰, 朱端卫, 郭怀成, 杨旺赣, 米玮洁
2010, 23(6): 690-695.
摘要(1556) PDF(109)
摘要:
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对于富营养化水体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而锰可能是沉水植物菹草恢复过程中的营养限制性因子之一. 采用浅水湖泊(武汉汤逊湖和南湖)沉积物培养菹草,研究外源Mn(Ⅱ)对菹草生物量,w(总叶绿素)及铁、锰吸收量〔m(Mn)和m(Fe)〕的影响. 结果表明:Mn(Ⅱ)对菹草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添加Mn(Ⅱ)和不添加Mn(Ⅱ)的菹草上述各项指标值差异显著;无论是否添加Mn(Ⅱ),菹草茎叶m(Mn)与m(Fe)均呈高度正相关,菹草对Fe和Mn的吸收未表现出拮抗作用,且在菹草生长周期内,其茎叶锰铁比〔w(Mn)/w(Fe)〕保持在0.03~0.07的较低水平,与陆生植物对Fe和Mn的吸收机制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特征
姚金玲, 王海燕, 于云江, 王 琪, 王兴润
2010, 23(6): 696-702.
摘要(1553) PDF(130)
摘要:
研究了我国16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Cu,Cr,Pb,As和Cd)污染状况及特征,并探讨了可行的污泥处置方法. 结果显示:w(Cu),w(Cr),w(Pb),w(As)和w(Cd)(干基)分别为14.48~239.93,7.86~200.00,6.10~121.00,3.15~11.70和0.31~6.16 mg/kg;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在污泥中的质量分数也不同,w(Cu)和w(Cr)高于w(Pb),w(As)和w(Cd);污泥中重金属质量分数还随污水处理厂的不同而变化,这与污水来源和污水处理工艺有关. 分析表明,除7号污水处理厂污泥中w(Cd)超出我国农用泥质(CJ/T309—2009)A级污泥、园林绿化用泥质(GB/T23486—2009)和土地改良用泥质(CJ/T291—2008)中酸性土壤(pH<6.5)施用标准外,其他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重金属质量分数均低于我国农用泥质(CJ/T309—2009)A级污泥标准以及美国、德国和欧盟农用污泥标准的重金属控制限值. 达标的污泥可将混合填埋、农用、园林绿化、土地改良、制砖和水泥熟料生产作为污泥处置备选方案.
白洋淀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分析及评价
栾 芸, 刘静玲, 邓 洁, 曾宝强
2010, 23(6): 703-710.
摘要(1645) PDF(119)
摘要:
有效的公众参与是提高流域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流域综合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选取白洋淀流域的典型城市模块(保定市)、乡村模块(涞水县)及水敏感区(安新县)进行研究,综合采用问卷调查、利益群体访谈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对政府管理人员、流域居民的环境意识及水资源管理参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比较与评估了政府及相关利益群体的环境知识、环境满意度、信息流通渠道、参与意愿、实际参与度、政府行为及其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 结果表明: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是水敏感区的参与效果好于城镇模块,且城镇模块好于乡村模块;公众获取环境知识与环境信息的途径主要以亲身感受与媒体宣传的被动接受形式为主;参与途径不畅通,实际参与度低于有参与意愿的比例,参与意愿不确定性高;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认知度为41.3%,接受度仅为19%;管理者对于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中作用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参与活动以宣传教育为主,缺乏整体考虑及上下游沟通与设计,缺乏全过程参与,居民尚未形成共同认可的流域价值观. 建议加强全过程参与、环保民间团体的作用以及学校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
成都地震重灾区生态影响分区及恢复对策
刘孝富, 段培强, 王 维, 许 超, 张 哲
2010, 23(6): 711-718.
摘要(1362) PDF(126)
摘要:
地震是造成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震后生态恢复的总体对策是决策者亟待获取的重要信息,因此有必要及时开展地震生态影响分区研究.以成都地震重灾区为例,利用汶川地震前后2期TM影像灰度差提取了地质灾害区;从敏感性和诱导性两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地震重灾区进行了生态危险度分类;基于不同区域的生态破坏强度及危险度特征,开展了地震生态影响分区,并以此作为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级及措施的总体布局. 结果表明:成都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面积为118.3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36%;其中,应首先采用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修复的面积为40.7 km2,通过生物措施修复的面积为66.2 km2,其余的则依靠自然演替逐渐恢复.
某铀尾矿库土壤核素污染与优势植物累积特征
聂小琴, 丁德馨, 李广悦, 高 斌, 吴彦琼, 胡 南, 刘玉龙
2010, 23(6): 719-725.
摘要(1645) PDF(98)
摘要:
采用野外采样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法,测定某铀尾矿库内自然生长的14种优势植物及其根系土壤中核素的含量,并针对植物对核素的耐受性和富集性能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 L.)、圆果雀稗(Paspalum orbiculare Forst.)、水莎草〔Juncellus serotinus (Rottb.) C. B. Clarke〕、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和碎米莎草(Cyperus iria L.)的地上部分及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 (Linn.) J. Sm.〕的地下部分对铀(U)和钍(Th)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 莎草科的碎米莎草的地上部分对U的富集系数高达6.04,其余植物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一部分植物样对U的转移系数小于1.莎草科的水蜈蚣对Th的转移系数为2.56,其他植物的转移系数均小于0.50.莎草科植物对U的吸收富集性能明显优于其他科植物,碎米莎草对U则表现出超耐受性和超富集性.
污染物生态效应
有机碳对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影响
刘文杰, 刘咸德, 陈大舟, 郑晓燕, 李炳伟, 李慧颖
2010, 23(6): 726-732.
摘要(1380) PDF(117)
摘要:
为了研究清洁地区土壤中w(OC)对有机氯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影响,选择2006年春秋季采集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高海拔地区的25个土壤样品,利用GC-HRMS方法测试有机氯污染物的残留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有机氯污染物质量分数与w(OC)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有机氯污染物的质量分数均小于1 ng/g,与世界上其他边远地区的非农业土壤相似;土壤中w(OC)对有机氯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有重要影响,分析的10种有机氯污染物质量分数〔以w(OC)校正〕与海拔高度均表现出较好的指数相关,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有机氯污染物的质量分数〔以w(OC)校正〕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冷捕集”效应. 因此,在研究清洁地区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时,以w(OC)进行校正是合理和重要的.
电子废弃物拆解地PM10中多氯联苯、镉和铜含量调查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邓绍坡, 骆永明, 宋 静, 滕 应, 涂 晨
2010, 23(6): 733-740.
摘要(1277) PDF(133)
摘要:
为研究某电子垃圾拆解地大气中PM10及其典型污染物含量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采用主动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大气样品,分析ρ(PM10)及其所携带的ρ(PCBs),ρ(Cd)和ρ(Cu),利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PM10携带的污染物对研究区居住用地及工商业用地方式下人体的致癌及非致癌风险,分析模型参数对风险评估结果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在采样期间研究区ρ(PM10)日均值为0.05~0.32 mg/m3,14个样本均超过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ρ(PM10)一级日均标准值(0.05 mg/m3);大气PM10中的ρ(PCBs)为8 971.5~17 197.6 pg/m3,高于国内外其他地区;ρ(Cd)和ρ(Cu)分别为2.7~18.3和127.8~1 218.0 ng/m3;ρ(PCBs),ρ(Cd)和ρ(Cu)最高值出现位置均为附近新近出现焚烧行为的YLY(玉露杨)采样点. 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居住用地方式下PM10中污染物引起的致癌风险超过可接受风险(10-6),绝大部分由Cd引起;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污染物特征、成人个体及行为参数对致癌风险影响最大,儿童行为及污染物特征参数对非致癌风险影响最大;在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时,参数须尽量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以降低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污染治理技术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中微生物种群演替特征
刘 然, 彭剑峰, 宋永会, 王毅力, 于 雷, 袁 鹏, 解明曙
2010, 23(6): 741-747.
摘要(1534) PDF(105)
摘要:
采用SEM,FISH和PCR-DGGE技术对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各隔室中厌氧颗粒污泥进行分析,考察微生物形态、真细菌数量及种群结构演替过程,并对优势菌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表明:ABR反应器颗粒污泥微生物中杆菌占优势,其中前端的微生物生长较好,活性高;沿反应器流程方向,各隔室微生物总量逐渐降低,真细菌相对丰度随之递减,其中1#隔室真细菌相对丰度最高,为65.9%,而5#隔室只有27.2%. 此外,ABR反应器前端以真细菌为主,而后端隔室古细菌含量升高,微生物种群随流程发生显著演替,但5个隔室间真细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性变化. UPMGA聚类分析表明,1#隔室与2#隔室的微生物群落相似性为77%,4#隔室与5#隔室的相似性为85%,3#隔室与其他隔室的相似性均较低,表明ABR反应器前端以发酵产酸作用为主,后端以产甲烷作用为主,ABR反应器具有明显的分阶段多相工艺特点.
润滑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张 楠, 陈波水, 杨致邦, 余 瑛, 黄伟九, 苏善平, 方建华
2010, 23(6): 748-753.
摘要(1697) PDF(93)
摘要:
以HVI 500润滑油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株菌,分别命名为SN0901,SN0902和SN0903. 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含HVI 500润滑油培养液的ρ(CODCr),用以评价分离菌对润滑油的降解能力. 结果表明,由于润滑油降解而使培养液ρ(CODCr)降低,即3株菌均为HVI 500润滑油降解菌. 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3株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和博德特氏菌属(Bordetella). 采用倾注平板法对不同温度下降解菌的菌落计数,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不同pH下培养液的ρ(CODCr). 结果显示,温度和pH对菌株降解作用影响显著,3株菌最适宜的降解温度为30~34 ℃,pH为6.0~7.8,但每株菌的最适宜降解温度和pH稍有不同.
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Pb2+的生物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
吴 涓, 钟 升, 李玉成
2010, 23(6): 754-761.
摘要(1690) PDF(119)
摘要:
研究了非活性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菌丝球对Pb2+的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 结果表明,菌丝球对Pb2+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更适合于描述Pb2+在菌丝球上的吸附平衡. 菌丝球吸附Pb2+的过程可以分为初始的快速吸附和随后的缓慢吸收2个阶段,并可以用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 在菌丝球吸附Pb2+的过程中虽然存在粒内扩散,但它不是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 Pb2+的生物吸附过程是放热过程,其吸附活化能为-35.78 kJ/mol,Pb2+的吸附热与化学反应热相近,为-44.45 kJ/mol. 该生物吸附至少存在2种机理:菌体表面一些含氧基团对Pb2+的络合作用;Pb2+与细胞表面H+的离子交换.
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的施用量
肖国举, 罗成科, 张峰举, 王 彬, 郑国琦, 杨 娟, 毛桂莲, 白海波
2010, 23(6): 762-767.
摘要(1518) PDF(137)
摘要:
利用燃煤电厂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宁夏西大滩碱化土壤,以降低土壤碱化度和总碱度为目标,采用盆栽试验和土柱模拟试验,确定了改良不同程度碱化土壤脱硫石膏的理论施用量:轻度碱化土壤为12 529.5 kg/hm2,中度碱化土壤为17 256.0 kg/hm2,重度碱化土壤为23 563.5 kg/hm2. 在脱硫石膏改良的碱化土壤上种植油葵的田间试验表明,由盆栽试验和土柱模拟试验得出的脱硫石膏施用量可以作为大田示范推广的参考值.
CTMAB/TiO2表面修饰膨胀珍珠岩光催化降解水中对硝基苯酚
王小治, 高芡芡, 葛晓梅, 雍卫卫, 封 克
2010, 23(6): 768-773.
摘要(1336) PDF(98)
摘要:
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和/或TiO2对膨胀珍珠岩(EP)进行表面修饰,获得不同表面修饰膨胀珍珠岩(CTMAB-EP,TiO2/CTMAB-EP,TiO2-EP和EP),研究其对水中对硝基苯酚的去除效果、吸附降解动力学以及最适条件. 结果表明:膨胀珍珠岩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去除能力很小,对其用CTMAB进行表面修饰或负载TiO2均可显著提高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同时负载CTMAB和TiO2的膨胀珍珠岩对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最高;环境修复材料用量、振荡时间、初始ρ(对硝基苯酚)和pH等对去除效果有一定影响. 膨胀珍珠岩上负载的TiO2对对硝基苯酚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受pH的影响不大,表面活性剂CTMAB在pH为8时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能力较强,pH为8时修复材料对对硝基苯酚的去除效果最好.
土壤环境
天山西部伊犁河流域土壤盐分特征
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 海米提·依米提, 艾尼瓦尔·买买提, 王庆峰
2010, 23(6): 774-781.
摘要(1197) PDF(88)
摘要:
采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伊犁河流域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耕层(3~20 cm)土壤53.68%样地为非盐渍化土壤,18.38%为轻度盐渍化,13.97%为中度盐渍化,8.82%为重度盐渍化,5.15%为盐土;土壤盐渍化类型以硫酸盐渍土为主,占68.41%.盐分组成中,阴离子以SO42-和Cl-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土壤盐分与Cl-和SO42-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关系,揭示了土壤盐分大小与w(Cl-)和w(SO42-)有关;表层(0~3 cm)土壤盐分平均值占0~60 cm土层盐分平均值的60.19 %,即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强烈表聚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盐分,w(Cl-),w(SO42-),w(Mg2+)与w(Ca2+)可作为研究区域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耕层土壤盐分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地、旱田、稻田、林地.不同灌溉条件下,井灌农田耕层土壤盐分平均值为1.12 g/kg,渠灌农田耕层土壤盐分平均值为0.73 g/kg,渠灌农田耕层土壤盐分平均值比井灌农田小0.39 g/kg.不同时期耕层土壤盐分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非灌溉期、夏灌期、秋灌期.
环境健康与风险评价
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分析与展望
董 伟, 张 勇, 张 令, 阎振元, 张晓光, 何远光, 严良政
2010, 23(6): 782-788.
摘要(1405) PDF(150)
摘要:
回顾了我国环境保护规划的发展历程,剖析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存在的问题,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规划存在缺乏法律效力、法律地位不足、规划编制不规范、设区的市缺少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规划衔接不够、实施监管机制不完善和公众参与缺乏实质性等问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和荷兰这2个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规划,总结了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发展,提出完善法律机制、设区的市编制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强规划衔接、建立实施监管机制和加强公众参与等建议,确保其成为参与政府综合决策的有效手段,使其更加权威、规范和科学.
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图集设计
张 勇, 王 浩, 单 光, 阎振元, 王德河, 刘巍巍, 严良政
2010, 23(6): 789-798.
摘要(1432) PDF(114)
摘要:
提出了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图集编制的一般原则(包括协调性、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动态变化原则),构建了《大连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图集》的整体框架体系.该图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运用动态图形式展现规划内容;融合现代制图先进技术;为决策应用提供更直观的展示手段.总结了图集的编制步骤,对图集的基础体系和图形的绘制做出了统一的规范.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案例分析
石 磊, 周宏春
2010, 23(6): 799-804.
摘要(1812) PDF(117)
摘要:
随着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进入评判阶段,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判体系尤为重要.在评述现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发展内涵,提出了“目标-结构-响应”3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案例研究表明,1996—2008年国家试点城市——邯郸市资源生产力大幅攀升,年均增长率达7.3%,而同期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年均下降率达4.5%;生产函数计量结果表明,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2004年的34%降至2005─2008年的21%.说明邯郸市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与资源输入和环境排放显著脱钩,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结构和响应层面的指标证明了目标层面上的显著变化.
废旧聚氯乙烯再生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伍跃辉, 陈爱燕, 柏丽梅, 王 震, 孙德智
2010, 23(6): 805-810.
摘要(1420) PDF(152)
摘要: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价的客观过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我国南方某公司废旧聚氯乙烯再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量化估算.结果表明:1 t废旧聚氯乙烯再生的总能源消耗量为6 287 MJ,其中石油消耗量为6 000 MJ,煤消耗量为287 MJ,总的资源耗竭系数为5.77×10-3 a;废旧聚氯乙烯再生的环境影响负荷为0.428 a-1,其中废塑料运输过程主要引起光化学臭氧合成问题,其环境影响潜值为0.190 a-1;工艺过程中主要引起固体废物污染,其环境影响潜值为0.110 a-1.废旧聚氯乙烯再生的主要环境影响为光化学臭氧合成、固体废物、大气颗粒物污染和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