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13卷  第5期

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00, 13(5).
摘要:
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降解氰化物细菌质粒的研究
王翠红, 辛晓芸, 徐建红, 樊 伟
2000, 13(5): 1-3.
摘要(1163) PDF(112)
摘要:
从含KCN的分离筛选培养基上分离出的 2 0株菌株进行了质粒抽提 ,对质粒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发现了 1 1株细菌带有质粒 ,对其中几株带质粒菌和不带质粒菌进行了降氰力的测定 ,说明了质粒对降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并对 6株菌测定了质粒分子量 ,但未发现降氰力与分子量间的相关性。通过进行革兰氏染色发现 ,这 2 0株菌株都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较好地说明了革兰氏阴性菌所普遍具有的降解能力。 更多还原
油脂高效降解菌处理含油污水的试验研究
慎义勇, 黄志立, 韦朝海, 傅家谟, 盛国英
2000, 13(5): 4-7.
摘要(1285) PDF(124)
摘要:
从 4种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了 1 2种菌 ,考查了它们对含高浓度植物类油脂污水的降解能力 ,各菌种 72h内对CODCr超过 1 0 g/L油脂配水的去除率都接近或超过 80 % ,特别是编号为GSH -1 ,GSH -2 ,GSH -3的 3种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4 2 % ,92 9% ,92 5%。选用高效降解菌GSH -1进行了相关影响条件试验 ,发现表面活性剂对该菌降解油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该菌生长适宜条件为 :pH 6~ 7,温度为 3 2~4 5℃ ,油脂浓度 <2 g/L ,适宜条件下该菌在 3 0h内对餐厅实际含油污水CODCr的去除率达 86%。表明经筛选驯化所获得优势菌在高含油、含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去除油脂类污染物的能力。
厌氧污泥床过滤器的优化计算与试验研究
韩洪军, 张 荣
2000, 13(5): 8-10.
摘要(1310) PDF(82)
摘要:
该文首先建立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 (UASB +AF)的流形分布模型 ,在此基础上推导了UASB +AF反应器的动力学方程式。从中可知 ,反应器运行情况和截面积无关 ,反应器的最佳优化高度为 4 5~ 6m。试验结果证明 ,在UASB +AF反应器的悬浮层内安装组合填料构成的新型UASB +AF反应器 ,稳定运行容积COD负荷可达 1 0~ 1 2kg/(m3·d) ,COD去除率为 80 %左右。 更多还原
不同菌源的微生物对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生物降解性的比较
柴素芬, 曾 锋
2000, 13(5): 11-13.
摘要(1210) PDF(105)
摘要:
从处理石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1株荧光假单胞菌FS 1及处理焦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1株铜绿假单胞菌FS 2和 1株短杆菌FS 3。研究了这 3株菌对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最适降解条件 ,比较了其降解特性。荧光假单胞菌FS 1、铜绿假单胞菌FS 2和短杆菌FS 3最适pH分别为 6 5~ 8 0 ,7 0~ 8 0和 7 0~ 8 0 ;温度为 2 0~ 3 5℃ ,1 5~ 3 5℃和 1 5~ 3 5℃。他们对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其半寿期 :荧光假单胞菌FS 1 <铜绿假单胞菌FS 2 <短杆菌FS 3 ;荧光假单胞菌FS 1是一株高效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降解菌。 更多还原
优势复合菌群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净化新技术的研究
李捍东, 王庆生, 张国宁, 刘鸿亮, 梁近光, 钟 阳
2000, 13(5): 14-16.
摘要(1071) PDF(100)
摘要:
利用有效微生物 (EM )对广西南宁某污水塘进行了水体净化试验 ,在考察污染水体pH、水温等环境因素对EM影响的基础上 ,较系统地研究了EM技术对池塘水体各项主要污染指标的去除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各项污染指标已达到GB1 2 94 1 -91景观娱乐用于C类水质标准。EM技术容易操作 ,处理费用低廉 ,是废水稳定塘治理的一种新方法、新技术。 更多还原
PCB企业退焊锡废液治理再生研究
李德良, 许中坚, 黄念东, 曾 晖
2000, 13(5): 17-19.
摘要(1298) PDF(97)
摘要:
该文提出用巯基沉淀剂来沉淀硝酸型退铅锡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Cu,Fe,Pb,Sn),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沉淀条件为:在搅拌下将巯基沉淀剂P按理论量加入,同时按每升废液通入还原性添加剂二氧化硫12 g和3~5 mL,1%(W/W)PAM(分子量为400 000)絮凝剂,沉淀过滤后其退锡速度和退锡容量等性能与原退锡液无异,该工艺可使PCB企业的退铅锡废水实现循环使用。
生物技术处理冀东油田含油土壤
王洪君, 吴任钢, 王嘉麟
2000, 13(5): 20-23.
摘要(1229) PDF(100)
摘要:
实验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冀东油田含油土壤。采用加菌、加水、增加土壤孔隙度等措施,处理从1998年5月4日到11月3日,历程183 d。土壤原油浓度从85 g/kg下降到16 g/kg,降解率为81.6%,7块试验田原油日平均降解速率为0.15~0.49 g/(kg.d),加降解菌、加水、增加土壤孔隙度等措施均采取的降解效果最好。土壤的油降解率与土壤细菌的呼吸强度有一定正相关,淋滤的部分相对较少。
零价铁处理污水的机理及应用
陈 郁, 全 燮
2000, 13(5): 24-26.
摘要(1881) PDF(196)
摘要:
介绍了零价铁的性质及其处理污水的机理,概述了零价铁在处理含重金属、染料、多氯化合物、生物难降解有机物等废水的应用状况,评述了零价铁处理废水的特点及应用前景。
蜂窝状活性炭在大风量有机废气治理技术中的应用
尹维东, 乔惠贤, 陈魁学, 栾志强, 刘锦华, 李 岩
2000, 13(5): 27-30.
摘要(1980) PDF(101)
摘要:
研制出吸附性能好、气流阻力小的蜂窝状活性炭,并首次将其应用于大风量有机废气的治理设备中。通过蜂窝状活性炭的吸附浓缩作用,将大风量、低浓度的有机废气转换成小风量、高浓度的有机废气,后者可在催化燃烧床上转变成无害的CO2和H2O,并保持稳定的自持燃烧状态。与传统工艺相比,采用该方法具有净化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运行成本低的优点。
水环境
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与对策建议
韩 梅, 郑丙辉, 李子成, 郝春曦, 郑达英
2000, 13(5): 31-34.
摘要(1663) PDF(84)
摘要:
1989年对全国49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81个饮用水地表水源和30个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情况调查表明,48%的地表水源、20%的地下水源达不到相应标准;1996年调查结果表明,20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329个饮用水地表水源和242个饮用水地下水源中,这一数字已分别上升到83.3%和27.7%。其可比的20个重点城市的39个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989~1996年间,饮用水源地水质呈恶化趋势,在评价我国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保护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黄河水中沉积物与铜和铅交换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李改枝, 郭博书, 焦小宝, 李景峰
2000, 13(5): 35-37.
摘要(1515) PDF(116)
摘要:
运用界面分级离子/配位子交换原理和方法研究了黄河水中Cu2+,Pb2+与沉积物相互作用的等温线。这类等温线具有1个“拐点”2个“平台”。应用分级离子交换平衡理论导出的等温式,用作图法求出了2种金属离子与沉积物相互作用的平衡常数K1和K2。证明Cu2+,Pb2+在黄河水中与沉积物的交换吸附是分二级进行的。
大气环境
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PPR法
李祚泳, 丁 晶, 张欣莉
2000, 13(5): 38-40.
摘要(1736) PDF(103)
摘要:
应用投影寻踪回归新技术(PPR),对成都市区大气采集样本中的元素含量数据和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源成分谱进行分析,得到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排放源的权重贡献率。结果表明:影响成都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贡献源为燃煤尘和土壤道路尘,它们的贡献率均达40%以上,与成都市区内大气污染来源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华南东部主要铀矿区居民室内外氡浓度研究
陈迪云, 陈信广
2000, 13(5): 41-44.
摘要(1422) PDF(99)
摘要:
对华南东部6个铀矿区居民室内外空气氡浓度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矿区废渣和坑道口释放出来的氡气对周围大气形成了氡污染,特别是在矿区周围0.5~1.5 km的范围内的污染严重。但是空气中的这种氡污染随离矿区的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矿区周围居民室内氡的浓度高,是广东省室内氡浓度平均值的10倍左右。在进行调查的190个居室中,有45个(23%)居室室内氡浓度超过美国环境保护局制定的148 Bq/m3室内氡浓度的上限值。居室中氡浓度的升高,除了受矿区释放出来的氡污染外,更主要是因本地区属高本底辐射区,房基下的土壤、岩石和建筑材料中的铀、镭等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高,其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氡释放出来进入室内。
二维平流输送问题的Euler-Taylor-Galerkin有限元方法及其数值实验
孟 凡, 唐孝炎
2000, 13(5): 45-49.
摘要(1800) PDF(99)
摘要:
介绍了二维平流输送问题的Euler-Taylor-Galerkin(ETG)有限元方法,并进行了数值实验。笔者首先采用时间分裂技术将二维问题转化为一维问题,然后对每个一维问题应用ETG算法。为抑止在陡峭梯度区域附近出现的非物理振动和负值,使用了Forester的非线性滤波器。笔者采用余弦函数和高斯函数2种二维分布在一个纯旋转流场中输送的个例,研究了算法的性能并讨论了时间步长和空间网格分辨率对算法精度的影响。
综述
废水生物处理中生物膜的形成及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杨 平, 潘永亮, 何 力
2000, 13(5): 50-53.
摘要(1691) PDF(106)
摘要:
综述了生物膜法处理废水中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动力学模型。概述了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固定化即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因素,生物膜的结构及其对生物膜中生化反应和传质过程的影响;并叙述了几种典型的生物膜模型;提出生物膜法废水处理以后的研究重点。
环境中有害金属植物修复的生理机制及进展
赵志强, 牛军峰, 全 燮
2000, 13(5): 54-57.
摘要(1417) PDF(98)
摘要:
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是污染土壤和水体的两大类有害金属,有关它们的传统治理方法不太理想。依赖于植物的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污染治理技术,笔者就其修复有害金属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生理机制、研究方向及进展、合适植物的选取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分析方法与监测
水中石油类分析方法的现状
刘廷良, 刘 京, 齐文启, 魏复盛
2000, 13(5): 58-60.
摘要(1473) PDF(115)
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水中石油类分析方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现行国家标准方法规定的红外分光光度法的优点以及非分散红外光度法的不足,为提高我国水和废水中石油类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建议尽快推广使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对于现行方法使用的四氯化碳萃取剂在2010年被禁用的问题,提出了以四氯乙烯代替四氯化碳的建议。
流域水质与点源污染关系的监测研究
潘鸣钟, 孟西林, 陈 炎, 袁彩凤
2000, 13(5): 61-64.
摘要(1183) PDF(75)
摘要:
点源污染物排放与流域水质目标的关系是当前环境管理亟待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之一。笔者通过点源排放口—入河排污口—目标河流断面三位一体监测系统运行机制探讨,利用点源排放口与入河排污口同步监测结果分析入河系数,利用入河排污口与目标河流断面同步监测分析影响系数,从而能够得到每个点源污染物排放对相应目标河流控制断面水质的贡献系数,这是确保水质达标而对点污染源进行动态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