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1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01, 14(4).
摘要:
公路隧道实验调查交通来源空气污染方法
王 玮, 刘红杰, 丁 焰, 叶慧海, 潘 志, 岳 欣
2001, 14(4): 1-4.
摘要(1365) PDF(122)
摘要:
采用公路隧道实验方法来调查交通来源空气的污染,笔者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公路隧道内进行了气态污染物和大气颗粒物的监测,气态污染物和大气颗粒物为多点位同步监测,气态污染物包括CO,SO2,NOx和VOCs等,大气颗粒物包括TSP,PM10,PM2.5和粒径浓度谱分布等.同时,还调查和分析了隧道内机动车流量、能见度和气象因子.利用上述分析和测定结果,可以综合地研究交通来源污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谭裕沟隧道CO,SO2和NOx排放因子研究
王 玮, 叶慧海, 李玉华, 刘红杰, 王鸣宇
2001, 14(4): 5-8.
摘要(1341) PDF(91)
摘要:
通过1997年7月谭裕沟隧道内CO,SO2和NOx的连续分析,研究了其污染状况和特征,根据分析结果计算了机动车排放CO,SO2和NOx的平均排放因子.结果表明,机动车能排放出较高水平的CO和NOx,在城市中CO和NOx有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机动车排放,而SO2的排放量则非常小.
谭裕沟隧道VOCs污染特征和排放因子研究
王 玮, 梁宝生, 曾凡刚, 刘红杰, 叶慧海, 潘 志
2001, 14(4): 9-12.
摘要(1390) PDF(88)
摘要:
在谭裕沟隧道实验中,采集和分析了隧道内在一定机动车流量和构成情况下近70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浓度,研究了VOCs的污染特征并计算了其排放因子.
广州市机动车排放因子隧道测试研究
王伯光, 张远航, 吴政奇, 陈鲁言
2001, 14(4): 13-16.
摘要(1621) PDF(82)
摘要:
选取广州城市隧道进行连续48h的监测,获得了隧道内NOx,CO,SO2,PM10和HC等污染物的浓度、交通和气象等实测数据,计算出隧道内机动车NOx,CO,SO2,PM-10和HC的单车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38,15.40,0.14,0.64和1.86g/(km*辆),并得到了8类机动车各种排放污染物的综合排放因子.
交通来源颗粒物粒径谱分布及其与能见度关系
王 玮, 潘 志, 刘红杰, 叶慧海, 岳 欣, 王 英, 刘 萍
2001, 14(4): 17-22.
摘要(1222) PDF(108)
摘要:
对谭裕沟隧道内颗粒物的浓度谱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交通来源颗粒物的粒径浓度谱分布特征,并且探讨了不同粒径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细粒子的污染比较严重,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
公路隧道能见度及其关联影响因子研究
王 玮, 叶慧海, 金大善, 潘 志, 岳 欣, 王 英
2001, 14(4): 23-26.
摘要(1288) PDF(84)
摘要:
通过对谭裕沟隧道和梧桐山隧道内能见度、机动车流量和构成、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监测和研究,探讨了隧道内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影响能见度的主要污染物是粒径较小的细粒子。
交通来源颗粒物及其无机成分污染特征的研究
王 玮, 叶慧海, 金大善, 刘红杰, 岳 欣, 王 英
2001, 14(4): 27-31.
摘要(1440) PDF(90)
摘要:
对谭裕沟隧道和梧桐山隧道TSP,PM10和PM2.5质量浓度和主要无机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交通来源颗粒物中细粒子主要来源于机车尾气排放,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则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行驶载带的地面扬尘.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的研究
曾凡刚, 王 玮, 梁宝生, 潘 志, 刘红杰, 岳 欣
2001, 14(4): 32-35.
摘要(1480) PDF(99)
摘要:
利用1999年7月谭裕沟隧道和1999年9月梧桐山隧道TSP,PM10和PM2.5中PAHs的分析结果,研究了机动车排放PAHs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机动车行驶排放出的大量PAHs主要存在于粒径较小的粒子中,苯并[a]芘严重超标.
交通来源颗粒物排放因子的研究
王 玮, 岳 欣, 刘红杰, 丁 焰, 汤大钢
2001, 14(4): 36-40.
摘要(1451) PDF(123)
摘要:
用谭裕沟隧道TSP,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和主要成分的分析结果,得到一定机动车流量和速度下交通来源不同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和主要成分的平均排放因子,可以基本代表北京市机动车行驶的综合排放因子,具有应用价值.还估算了北京市交通来源不同粒径颗粒物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排放量.
公路隧道内车辆行驶工况的试验研究
叶慧海, 陈晓蓉, 李国香
2001, 14(4): 41-42.
摘要(1374) PDF(115)
摘要:
在北京市谭峪沟隧道内汽车行驶工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以二维直方统计为核心的随机工况统计方法,对公路隧道内车辆实际行驶状态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合理地确定我国公路汽车排放因素,进而确定隧道内空气污染控制方针提供科学依据.
公路隧道机动车流量调查及其构成特点
丁 焰, 叶慧海, 王 玮, 刘红杰
2001, 14(4): 43-47.
摘要(1693) PDF(87)
摘要:
报道了谭峪沟隧道和梧桐山隧道实验中机动车流量及其变化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得出了机动车流量的日变化趋势及车辆构成特点,并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探讨.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采集系统的研制和开发
刘红杰, 王 玮, 刘文涛, 王 英, 杜尧国, 丁 焰, 汤大钢
2001, 14(4): 48-50.
摘要(1200) PDF(122)
摘要:
笔者以机动车排放颗粒物采集和分析为主要目的,开发了机动车排放颗粒物全流稀释风道测量系统.重点介绍了全流稀释风道测量系统的基本性能和特点,其中包括设计思路、系统流程、主要技术参数、应用范围等.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采集系统参数的研究和测试
王 玮, 刘红杰, 刘文涛, 王 英
2001, 14(4): 51-53.
摘要(1154) PDF(91)
摘要:
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是重要的空气污染物.笔者主要阐述了机动车排放颗粒物采集系统开发和研制过程中部分实验参数的研究和确定,同时给出了初步测试的结果,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机动车排入颗粒物的污染状况.
柴油车排气微粒后处理器的研究
叶慧海, 许 允, 肖宗成
2001, 14(4): 54-56.
摘要(1371) PDF(97)
摘要:
通过同种典型微粒过滤器的比选试验,表明高效袋式消烟器微粒捕集效率最高.其结构简单,成本低,耐热性好,因此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如果应用在公路隧道中,能降低隧道内能见度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
柴油车尾气碳烟颗粒物捕集装置的研究
王青芳, 张 超, 孙红芳, 刘元方
2001, 14(4): 57-59.
摘要(1240) PDF(86)
摘要:
研究了用γ-氧化铝涂覆后的蜂窝状堇青石做填料制成过滤器来捕集柴油车尾气碳烟颗粒物,对γ-氧化铝涂覆条件进行了优化,使用质量浓度测定系统测量了加装过滤器前后碳烟颗粒物的排放量.结果表明,80h内过滤器对碳烟颗粒物的过滤效率达60%~90%.
机动车排放污染的主要监测方法和手段
王 英, 杜尧国, 王 玮, 丁 焰, 刘文涛, 汤大钢
2001, 14(4): 60-63.
摘要(1291) PDF(112)
摘要:
笔者重点介绍了中国的机动车污染监测方法 (包括怠速法、工况法、汽油机排放污染物测量方法、柴油机自由加速及全负荷烟度测量方法等 ) ,同时简要介绍了欧美及日本机动车排放污染的主要监测方法。另外 ,简述了公路隧道法等机动车排放污染的间接监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