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18卷  第6期

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05, 18(6).
摘要(199) PDF(11)
摘要:
规划与管理
以控制资源消耗量为突破口做好环境保护规划
陆钟武
2005, 18(6): 1-6.
摘要(1223) PDF(85)
摘要:
提出了稳态、非稳态社会经济系统在环境方面的基本关系式.着重说明了资源消耗量是源头上的"因",而环境质量是最终的"果".提出了以控制资源消耗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末端治理,提高环境自净能力,标本兼治的环境保护工作思路.介绍了编制环保规划要掌握的2个基本公式.强调了单位(以104元计)GDP环境负荷及其年下降率的重要性.穿越"环境高山",应成为制定规划的目标.按计划管理模式,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在我国可能是完全必要的.
广东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
刘 利
2005, 18(6): 7-11.
摘要(1507) PDF(103)
摘要:
介绍了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经验结论,对其所涉及的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出现"先恶化,后改善"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会自动产生,必须在环境政策的干预下才能实现.结合广东省废水、废气以及CODCr和SO2等污染物排放量及经济增长数据,构建了广东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分析了广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经过"十五"以来的环境综合整治,广东省废水和废气排放总量正在并将逐渐继续下降,部分环境指标正在接近转折点.
大气环境
沙尘暴事件中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浓度变化和硫酸盐的形成
刘咸德, 董树屏, 李 冰, 高占君, 李玉武, MOON Kil-Choo, GHIM Young Sung
2005, 18(6): 12-17.
摘要(1560) PDF(100)
摘要: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质谱和离子色谱分析了2002年3月28日-4月8日在山东长岛县采集的共11对粗、细大气颗粒物样品的化学组成,探讨4月6-8日沙尘暴事件中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变化和硫酸盐的形成.沙尘暴事件应区分前锋和后续部分,前锋与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相互作用,具有硫富集的特征.后续部分较好地保持了长距离传输风沙尘本身的特征.硫酸盐的形成机理可能是多相氧化而不是简单的酸碱中和.硫酸铵是首先生成的含硫物种,这是细颗粒主导的形成过程.硫酸铵逐渐转化为其他硫酸盐,硫的成分也逐渐向粗颗粒转移.在沙尘暴事件中含硫污染物不但有一个从气相向颗粒物转变的过程,也有一个从细颗粒向粗颗粒转化的过程.
非孤立街道峡谷大气流动及污染物扩散特征
汪立敏, 王嘉松, 赵宝芹, 谢晓敏, 黄 震
2005, 18(6): 18-22.
摘要(1382) PDF(94)
摘要:
实际城市街道皆为非孤立街道,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等高与不等高非孤立街道峡谷的大气流动及汽车排放污染物扩散特征.通过与已有的风洞实验结果对比,发现二者较吻合,并且目标街道峡谷上下游建筑物的存在对目标峡谷内部的流场和浓度场有很大的影响.与孤立街道峡谷相比,非孤立街道峡谷中污染物的浓度要远高于孤立街道峡谷中污染物的浓度,而且随着上下游建筑物的增加,使到达目标街道峡谷的风速相对减弱,污染物在峡谷中难以扩散,造成了峡谷内部污染物浓度会随着峡谷数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发现不等高峡谷建筑物高度存在一个临界点.
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二元羧酸昼夜变化研究
牛红云, 陈 洁, 王格慧, 高士祥, 王连生
2005, 18(6): 23-26.
摘要(1202) PDF(88)
摘要:
2002年3月14-19日在南京大学校园内进行了为期1周的采样,用以研究大气气溶胶PM2.5中的低分子量(C2~C10)二元羧酸的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二元羧酸的夜间质量浓度(平均为460ng/m3)普遍高于相应的白天质量浓度(平均为350 ng/m3).草酸是含量最高的二元羧酸,其次是丁二酸与丙二酸,这3种二元羧酸占所检测到的水溶性有机酸总量的89%.由C3/C4(ρ(丙二酸)/ρ(丁二酸))(平均为1.00)可以判断采样期间气溶胶中有机酸主要来源于大气的光化学氧化反应,从C6/C9(ρ(己二酸)/ρ(壬二酸))(平均为0.88)可以认为生物源是有机酸的一个重要来源.
大气气溶胶性质及其卫星遥感反演
王耀庭, 王 桥, 王艳姣, 闾国年, 黄丙湖
2005, 18(6): 27-33.
摘要(1758) PDF(100)
摘要:
论述了大气气溶胶的物理性质(含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光学性质,特别是黑碳气溶胶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及其对气候强迫作用和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同时对光化学形成的二次气溶胶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一般气溶胶具有负气候强迫效应,而黑碳气溶胶具有较强的正气候强迫效应.在分析影响气溶胶性质的各种因素时发现,气溶胶性质除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外,也受内在的自身因素的相互影响.对卫星遥感气溶胶的原理及其在卫星遥感反演中气溶胶多种性质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未来气溶胶的研究提出建议.
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塔流场分析
林 军, 王 凡, 张 凡, 钟儒刚
2005, 18(6): 34-36.
摘要(1176) PDF(90)
摘要: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塔内部流场进行研究,通过对塔体内部设备的优化,增加脱硫剂与SO2接触的几率,提高脱硫塔反应效率.在分析脱硫塔内多相流体的流动的基础上,建立k-ε湍流方程模型,分析了塔体内部对流场以及与脱硫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塔的内部结构对于流场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烟气分布器有助于控制脱硫化学反应,对进一步提高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效率非常重要.
治理技术
光电离剂对SBD降解苯的影响机理研究
舒小红, 吴玉萍, 朱承驻, 张仁熙, 侯惠奇
2005, 18(6): 37-40.
摘要(1428) PDF(90)
摘要:
研究了单介质阻挡放电-紫外光电离剂(SBD-UV)协同降解苯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光能与等离子体协同作用,促进苯的降解.外施电压较高时,SBD-UV254nm作用效果增大.在9 kV的电压下,SBD-UV254nm可以使苯的降解率和矿化率提高10%左右,结焦率变化不大;外施电压较低时,SBD-UV185nm使苯的降解率、矿化率提高较明显,同时结焦率也有增加.
壳聚糖预处理对7种常见沉水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许秋瑾, 王兴民, 金相灿, 陈书琴, 颜昌宙
2005, 18(6): 41-43.
摘要(1284) PDF(93)
摘要:
以7种常见沉水植物--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黑藻、穿叶眼子菜、茨藻、金鱼藻为例,采用碘量法进行壳聚糖影响其初级生产力的实验.结果显示:用适宜质量浓度的壳聚糖预处理常见沉水植物顶枝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系统的总产氧量和净产氧量;穿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微齿眼子菜、黑藻以1.0g/L壳聚糖处理24 h的效果最好;金鱼藻、茨藻以2.0 g/L壳聚糖处理24 h的效果最好;沉水植物的所属科类及比表面积是决定壳聚糖浸泡液适宜质量浓度的重要因素.在进行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可利用适宜质量浓度的壳聚糖进行预处理,提高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提高湖泊沉水植物恢复的效率和效果.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状况与净化效果相关分析
付融冰, 杨海真, 顾国维, 张 政
2005, 18(6): 44-49.
摘要(1676) PDF(95)
摘要:
利用混菌法和稀释法,测定了不同植物以及无植物潜流水平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的数量.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湿地基质中微生物的数量差异不显著,有植物和无植物湿地的差别不明显;湿地基质中不同空间位置的微生物数量各不相同,一般上层多于下层;在湿地运行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湿地基质中会逐渐形成数量和活性比较稳定的生物群落.分析了人工湿地基质中微生物数量与污水净化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与BOD5及TN的去除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微生物的作用是去除它们的重要途径;基质微生物数量与TP的去除率相关性不明显.测定了湿地基质硝化速率,其硝化能力与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呈显著相关.
UV/H2O2体系光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研究
陈德强, 吴振斌, 成水平, 钟 飞, 陈义群
2005, 18(6): 50-52.
摘要(1413) PDF(92)
摘要:
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在UV/H2O2体系中的光降解.结果表明:DBP在UV/H2O2体系中能很好地降解,且其光降解速率大于在单一UV辐照下的光降解速率;在pH为中性条件下DBP的光降解速率最快,而在强酸性或碱性条件下DBP的光降解速率均较低;在一定H2O2浓度范围内,DBP的光降解速率随c(H2O2)的升高而增大,但当c(H2O2)过高时,其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使DBP的光降解速率减慢.DBP的光降解速率随其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DBP的光降解速率常数近似与其初始质量浓度成负一级反应动力学关系.
硫酸盐还原菌混合菌群胞外聚合物对Zn2+的吸附和机理
潘响亮, 王建龙, 张道勇, 王 凡
2005, 18(6): 53-55.
摘要(1336) PDF(76)
摘要:
硫酸盐还原菌(SRB)混合菌群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能有效地吸附水溶液中的Zn2+,在初始ρ(Zn2+)为500mg/L时,EPS对Zn2+的吸附量达到326.07 mg/g.Freundlich方程能相对较好地拟合实验所得吸附数据.SRB混合菌群分泌的EPS的IR分析表明,EPS吸附Zn2+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是多聚糖C-O-C,羧基和脂类官能团,而蛋白质和多聚糖的-OH对Zn2+的结合能力有限.
17α-乙炔基雌二醇在铁(Ⅲ)-草酸盐配合物体系中的光降解
陈 勇, 王 蕾, 吴 峰, 邓南圣
2005, 18(6): 56-58.
摘要(1199) PDF(82)
摘要:
以125 W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水中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在铁(Ⅲ)-草酸盐(Ox)配合物体系中的光降解;考察了初始pH,c(Fe(Ⅲ))/c(Ox)配比及EE2初始质量浓度对EE2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铁(Ⅲ)-草酸盐体系能引发EE2的光降解.在pH为3.50,c(Fe(Ⅲ))/c(Ox)为10.0/120.0时,光照160min;ρ(EE2)为2.0mg/L时的EE2光降解效率可达53.5%.在pH为3.00~6.00的实验范围内,当pH为3.00~4.00时,EE2的光降解效率最高;在ρ(EE2)为2.0~10.0 mg/L时,EE2的光降解效率随溶液中初始ρ(EE2)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物理清洗方式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过滤特性的影响
邓雁平, 叶亚平, 钱维兰, 张卢丹, 崔永茂
2005, 18(6): 59-63.
摘要(1121) PDF(105)
摘要:
通过考察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的膜污染情况和不同物理清洗方式减缓膜污染的效果,研究造成膜污染的原因和控制膜污染的方法.结果表明:膜外表面沉积污泥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因素.空曝气减轻膜污染的作用有限,只能将归一化膜比通量从0.26提高到0.39;在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搓洗膜丝可以清除膜外表面沉积污泥层,可将归一化膜比通量从0.29提高到0.64,是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清洗方式,且可在实际生产中实现.间歇式运行方式的停抽期间,最低剩余抽吸压力可以用来表征运行过程中膜过滤性能的变化.
化学混凝与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用于再生水处理中试研究
潘孝宇, 宋乾武, 李秀金
2005, 18(6): 64-67.
摘要(1577) PDF(82)
摘要:
将化学混凝与曝气生物滤池(BAF)结合,利用混凝处理和生物膜过滤的双重作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以实现污水的回用.结果表明:在原水ρ(CODCr),ρ(SS)和ρ(氨氮)分别为78,11和13 mg/L,色度为12倍时,出水ρ(CODCr),ρ(SS)和ρ(氨氮)分别为38,3和7mg/L左右,色度为2倍左右.相对于单独使用BAF,组合工艺对CODCr的去除率有所提高,色度去除率提高明显(50%左右).膨胀聚丙烯(EPP)填料最佳SS和CODCr去除率对应的滤层高度分别为1.0和2.5 m,在较高滤层处,氨氮去除率上升较快.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工程的污染物净化效率研究
刘家宝, 唐晓斌, 莫凤鸾
2005, 18(6): 68-71.
摘要(1398) PDF(90)
摘要:
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与人工湿地工艺相结合,通过将强化型前处理系统引入到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从而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9个月的实际运行证明,该预处理装置的设置降低了湿地负荷,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率,特别是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改良后的湿地系统对合流制污水污染物净化具有良好效果,且运行成本低,适用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资金紧张的地区.
即时合成层状双氢氧化物法去除阴离子染料刚果红
彭书传, 杨远盛, 陈天虎, 姜绍通, 庆承松
2005, 18(6): 72-74.
摘要(1215) PDF(70)
摘要:
利用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合成原理,提出了即时合成LDH处理染料废水的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由于Mg2+,Al3+水解共沉淀形成LDH,阴离子染料优先进入LDH结构层间平衡结构电荷,从而使阴离子染料以LDH沉淀的形式被去除.探讨了反应时间,pH,n(Mg2+):n(Al3+)及温度对染料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下,最佳pH为9.0,反应时间为2 h,n(Mg2+):n(Al3+)为2:1,对刚果红染料的去除率可达100%,效果十分显著.
水环境
湖库富营养化敏感分级概念及指标体系研究
富 国
2005, 18(6): 75-79.
摘要(1367) PDF(92)
摘要:
依据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程度与地理位置、流动条件等因素有关的概念,在一个较小的尺度上提出了水体富营养化敏感分级的概念,将富营养化的控制级别从河流-湖泊2级扩展到多级,并提出了分级采用的指标体系的一般概念.同时与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大尺度分区(分级)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美国14个生态分区河流与湖库的富营养化基准存在不协调之处,认为以该统计方法分别进行河流与湖库富营养化基准制定,可能产生河流基准的控制指标严于湖泊基准的不合理情况.
湖库富营养化敏感分级水动力概率参数研究
富 国
2005, 18(6): 80-84.
摘要(1217) PDF(107)
摘要:
鉴于按多年平均流量估计滞留时间进行富营养化敏感程度分类较为粗糙,在月平均尺度上,考虑径流量的概率分布,提出了滞留率、缓流率、倒灌保证率等新的水动力概率参数反映水体动力特征,使水体富营养化敏感程度的识别及分级建立在考虑年内变化及多年变化的基础之上,使之在敏感分级上有更高的分辨率.并以三峡水库为实例,进行了不同支流的水体水动力概率参数的计算.结果显示,不同支流水体间的敏感水动力概率参数有明显差别,依据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对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实施差别化管理是必要的.
湖库富营养化敏感分级指数方法研究
富 国
2005, 18(6): 85-88.
摘要(1389) PDF(94)
摘要:
对富营养化敏感度进行定量评估,涉及的指标往往不只一个,为此,采用多指标的无量纲化及标准化处理,提出了一种湖库富营养化敏感分级的开放性定量指标--河湖指数(RLI).结果表明,RLI可以评估湖库不同区域水体的动力状态的差别,为湖库不同分区水体富营养化敏感程度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以三峡水库为实例,阐述了河湖指数(RLI)的构建形式、计算步骤,指标的取舍和使用方法.三峡水库分级结果说明,该方法采用的月尺度指标对三峡水库各支流的分级是有效的.
生态环境
中东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
高吉喜, 李岱青, 何 萍, 王艳萍, 聂忆黄, 潘英姿, 刘晓春
2005, 18(6): 89-93.
摘要(1119) PDF(85)
摘要:
通过对中东部的生态状况调查分析,论述了近几年来我国的生态保护成绩.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湿地面积有所恢复,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加强了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矿山生态重建等生态保护及建设工作等.可以看出,我国十分重视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
韩永伟, 高吉喜, 乔 青
2005, 18(6): 94-98.
摘要(1432) PDF(83)
摘要:
采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的遥感、地面调查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结果认为,耕地和林地是中东部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68%左右;园地、居民和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缩小;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水土流失区域差异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在加剧;耕地人均占有量小,利用强度大,复种指数高;耕地用途不稳,转入转出频繁;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迅速减少,2000年耕地面积比80年代初和1995年分别减少了913.15×104和151.31×104hm2;2000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比80年代初期约减少了0.03hm2;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中东部地区湿地现状评价与影响分析
潘英姿, 高吉喜
2005, 18(6): 99-102.
摘要(1086) PDF(85)
摘要: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利用2000和1988年遥感数据,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湿地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湿地类型多,面积大,但分布不均;人工围垦、农业生产活动和水利工程建设是导致中东部地区湿地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湿地面积缩小,导致湿地功能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区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中东部地区森林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王艳萍, 高吉喜, 吴 越
2005, 18(6): 103-105.
摘要(1415) PDF(92)
摘要:
采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森林生态环境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但存在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为此,中东部地区应在提高森林面积的同时,继续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在管理和经营方面,要保护和利用结合,分类经营、分区管理.
景观生态学及熵模型在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
申卫博, 王国栋, 张社奇, 解迎革, 吴月芳
2005, 18(6): 106-109.
摘要(1278) PDF(90)
摘要:
在对景观生态学和"熵"的概念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承德市北部荒漠化地区为例,重点讨论了景观生态学中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热力学中熵模型在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及评价中的应用.根据2001年8月31日Landsat卫星遥感TM数据,结合现场调查,通过景观熵值、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综合评判,对研究样地荒漠化程度进行划分.结果表明:通过熵模型计算荒漠化景观系统的熵值,可以判断荒漠化景观发展趋势,也可以比较不同荒漠化景观的荒漠化程度.经过综合指标分析,判定丰宁县小坝乡属于重度荒漠化地区,围场县御道口属于中度荒漠化地区,该结论与实际相符合.
有毒有害污染物分析与监测
垃圾焚烧飞灰熔融渣特性分析
席北斗, 王 琪, 姜永海, 李秀金, 张晓萱
2005, 18(6): 110-112.
摘要(1215) PDF(101)
摘要:
研究了熔融固化产物--熔融渣的特性.结果表明:熔融渣的主要成分为CaO,Al2O3和SiO2,其含量占总质量的99%左右,而SO3,K2O,Na2O和Cl在熔融渣中的含量明显降低,其质量分数分别从原始飞灰中的10.74%,8 58%,3.81%和20.59%降低到0.17%,0.04%,0.23%和0.11%;熔融渣中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含量基本相同,碱度接近于1.0;重金属Cr和Zn的固定率较高,分别为94.2%和81 7%,而Cu,Pb和Cd的固定率较低,分别为31.4%,14.5%和24.6%;采用美国TCLP方法测试的熔融渣中重金属浸出量均低于国家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限值.
第二松花江下游居民发汞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 磊, 王起超, 邵志国
2005, 18(6): 113-115.
摘要(1502) PDF(83)
摘要:
20世纪60年代第二松花江汞污染十分严重.为了解第二松花江流域的环境现状,在第二松花江下游的五家站镇收集了250名居民的头发样品,用冷蒸气原子吸收法测定头发样品中的总汞含量.头发样品中w(总汞)为0.110~116.634 mg/kg,平均为2.205 mg/kg.在250份样品中,有77人头发中总汞(简称发汞)含量超过了美国环境保护局制定的1mg/kg的限值,占总人数的30.8%,说明在第二松花江下游地区仍有人群发生汞中毒的风险.在影响发汞含量的因素中,发汞含量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没有相关关系;经常吃鱼人群的发汞含量大于不常吃鱼人群;吸烟、饮酒、染发人群的发汞含量分别高于不吸烟、不饮酒、未染发人群.
生态毒理
氯代苯类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及QSAR研究
李玉梅, 陆光华
2005, 18(6): 116-119.
摘要(1134) PDF(87)
摘要:
采用细菌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18种氯苯类化合物对长江水中混合细菌的毒性,得到24 hIC50值,-1gIC50为3.65~4.32,其中,毒性最弱的是氯苯,毒性最强的是1,2,4-三氯苯.选用分子连接性指数法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结果表明,氯苯类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与苯环上取代基的种类、数目和位置有关,价分子连接性指数0XV7XCHV能够很好地描述氯苯类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方程-1gIC50=0.8390XV-25.3727XCHV+0.802的稳健性很好,该模型的预测值与毒性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948.
噪声
高架桥和立交桥的噪声污染与防治
张岸亭, 庄义婷
2005, 18(6): 120-125.
摘要(1542) PDF(83)
摘要:
通过对座落于深圳市罗湖区的4条主要高架桥、立交桥周围声环境的24h连续监测发现:高架桥的噪声变化趋势与一般干道类似,其最大值出现在离桥面10~15 m的楼层,而立交桥的纵向噪声总体变化不大;对于临路第1排建筑物的高层部分(10楼以上),由于其纳声范围较广,相对而言,桥上的交通噪声对其贡献较小.因此,高架桥、立交桥噪声污染防治应以规划为主,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设置声屏障和隔声窗相结合进行防护.
研究与实践论坛
试用可持续发展眼光审视中国持续高涨的水坝建设
陈 默, 陈 超
2005, 18(6): 126-132.
摘要(998) PDF(93)
摘要:
水坝建设往往忽略了生态影响,轻视了社会问题,高估了经济效益.介绍了国际上对水坝问题认识的最新进展和主要观点,分析了我国水坝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西部建坝热潮不退的原因.从现状来看,中国的已建水坝已使长江流域生态退化,加剧了黄河的断流,加重了淮河水质的恶化等.最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中国的水坝建设作了一些深层的思考.
循环经济在养猪业污染及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李健生
2005, 18(6): 133-136.
摘要(1073) PDF(76)
摘要:
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取得成功经验,我国则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层次上.简要介绍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造成污染的生产结构原因,并以循环经济理念提出目前可行的生态修复防治与利用措施,它是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在大的范围内组织和实施的一项生态工程,系统中物流、能流、经营、组织、管理和所渗透的技术上更加高效,是当前和将来养猪业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了生态的闭合循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