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22卷  第7期

目录
目录
封面+目录
2009, 22(7).
摘要(149) PDF(11)
摘要:
特别报道
尊敬、抗争和科学发展
宋 牮
2009, 22(7): 1-2.
摘要(1046) PDF(115)
摘要: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
环发60号
2009, 22(7): 3-4.
摘要(1102) PDF(106)
摘要:
环境基准与标准
美国水质基准技术分析与我国相关基准的构建
孟 伟, 闫振广, 刘征涛
2009, 22(7): 757-761.
摘要(1389) PDF(135)
摘要:
介绍了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为主要目标的美国水质基准技术指南. “指南"在研究个体水平的动、植物毒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数理分析,得出数值化的环境水质基准,并给出了相关计算模式和技术路线. 指出基准构建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等的毒性试验数据应用方面还有待发展完善,另外,“指南”中选择的试验生物也不适用于我国水质基准的制订研究. 以辽河流域为例,对我国水质基准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①试验生物应选择有区域代表性的特征物种,我国基本可以采用US EPA规定的物种选用原则,但须包括鲤科鱼类;②关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毒性数据;③基于当地物种和水质状况或水生态功能分区信息制订区域水质基准.
应用相平衡分配法建立污染物的沉积物质量基准
祝凌燕, 邓保乐, 刘楠楠, 胡凤燕, 王 贺
2009, 22(7): 762-767.
摘要(1493) PDF(113)
摘要:
以污染较为严重的天津某污水库的表层沉积物为对象,应用热力学相平衡分配(EqP)法,初步探讨了该水体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d,Cu,As,Hg)和2种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六六六(HCH)〕的沉积物质量基准(SQC)推荐值. 其中,基于我国地表水水质基准的4种重金属Cd,Cu,As和Hg的SQC推荐值分别为4.3,86,218和0.45 mg/kg;基于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的保护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2种有机氯农药(DDT和HCH)的SQC推荐值分别为18.0和0.27 μg/kg. 通过与不同国家制订的SQC值进行比较发现,地区间的SQC值相差较大,说明在SQC值的确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所推算出的几种污染物的SQC值均接近所有数据的中间值,表明其可为该水体沉积物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生态风险评价
近期长江口沉积物中SVOCs的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
刘征涛, 王一□, 庞智勇, 杨建丽, 周俊丽, 张亚辉
2009, 22(7): 768-772.
摘要(1613) PDF(91)
摘要:
采用GC-MS法对2007年4月24—30日采集于长江口部分区域的沉积物中的64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分析测定,并对影响该类污染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中定量检出半挥发性有机物15种,包括多环芳烃类化合物8种,取代苯类化合物1种,酚类化合物2种,酯类化合物3种,其他类化合物1种. 其中,属于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7种,属于美国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有12种. 采样点SVOCs的分布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应用ERL与ERM指标进行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长江口部分区域不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 应用EEC/ERL进行生态风险细分,各采样点分布在无风险与低度潜在生态风险之内,对生态安全威胁不大.
长江口沉积物中SVOCs的空间分布趋势
李 霁, 刘征涛, 李捍东, 李 政, 周俊丽
2009, 22(7): 773-777.
摘要(1378) PDF(163)
摘要:
采用GC-MS法对2005年9月8—15日采集于长江口区域的沉积物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测定,并对其组成和空间分布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中共检出半挥发性有机物44种,包括多环芳烃类化合物14种,酯类化合物6种,酚类化合物10种,取代苯类化合物5种,醚类化合物4种,其他类化合物5种.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中w(SVOCs)普遍高于北支入口和徐六泾,南支附近城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可能是该区域半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s)的风险评估显示,除C采样点苊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外,长江口其他区域PAHs的潜在生态风险很小.
长江河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周俊丽, 刘征涛, 孟 伟, 李 霁, 李 政
2009, 22(7): 778-783.
摘要(1216) PDF(107)
摘要:
2005年11月26—29日对长江河口部分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s)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其中16种PAHs单体含量. 结果表明,长江河口表层沉积物中属于美国优先控制的16种PAHs共检出15种,仅萘未被检出,w(PAHs)为355.72~2 480.85 ng/g,平均值为1 040.29 ng/g. 表层沉积物中以4环和5~6环PAHs为主,二者之和占w(PAHs)的80%以上. 长江河口表层沉积物中PAHs污染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的高温燃烧,但部分区域也不排除石油源输入的可能性. 与沉积物风险评估值相比,严重的生态风险在长江河口表层沉积物中不存在,然而排污口附近沉积物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长江口水体中PAHs的基本生态风险特征
杨建丽, 刘征涛, 冯 流, 周俊丽
2009, 22(7): 784-787.
摘要(1410) PDF(114)
摘要:
通过对2007年4月24—30日采集于长江口水体7个不同采样点18个水样中的4种典型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s)的浓度分析,依据3个基础营养级水平(藻、、鱼)的毒性效应〔L(E)C50和NOEC〕,采用欧盟适用于现有化学物质与新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价技术指南(TGD)中的商值法对长江口水体中的萘、菲、蒽、荧蒽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4种PAHs除蒽外的环境浓度/无影响浓度(PEC/PNEC)都小于1. 说明长江口水体中4种PAHs只有蒽存在一定生态风险,其他3种均未对长江口生态造成威胁.
我国汞供需现状分析及削减对策
菅小东, 沈英娃, 姚 薇, 王玉晶, 张 鑫
2009, 22(7): 788-792.
摘要(1698) PDF(115)
摘要:
基于国内汞供需领域、供需量的调研和现状分析,确定了目前汞的主要供应源包括汞矿开采、汞回收和进口,主要需求领域有乙炔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体温计、血压计、电池和电光源等. 从汞供需削减面临的国际压力、国内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以及供需总体增长的现状出发,阐述了汞供需削减的必要性,并针对主要汞供需领域,从汞及含汞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汞矿开采、替代产品和工艺的应用以及最佳环境实践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削减对策建议.
应用时间-活动模式估计儿童个体NOx暴露水平
曾 艳, 张金良, 王心宇, 赵 茜, 帕拉沙提, 刘 玲, 秦 娟
2009, 22(7): 793-798.
摘要(1466) PDF(100)
摘要:
将时间-活动模式与微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相结合估计儿童个体NOx暴露水平. 分别在北京和青岛两市各选择3所学校监测校园环境污染物,并在每个学校选择10名儿童监测其家庭居室空气中ρ(NOx)及个体24 h NOx暴露水平,同时收集其时间-活动信息,采用时间-活动模式估计儿童的个体暴露水平. 交通工具中的NOx暴露水平可通过校门口空气中ρ(NOx)和交通工具的污染水平系数(λ)估计.结果表明:利用时间-活动模式模拟的儿童个体24 h NOx暴露水平为0.041 mg/m3,与调整后的个体暴露实测水平相关性较好(R0.785,P<0.01),差值为(-0.002 6±0.013 0) mg/m3,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39,P>0.05).表明采用时间-活动模式与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相结合方法估计的儿童NOx暴露水平与个体实际暴露水平一致.
区域性二□英筛选-确认技术研究与实践
李 康, 戎志毅, 邓芸芸, 贾丽娟, 殷浩文
2009, 22(7): 799-804.
摘要(1114) PDF(95)
摘要:
以酶联免疫分析(EIA)方法筛选和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HRGC-HRMS)技术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地区土壤二英水平进行了研究. 以w(二英)的区域筛选值19.0 ng/kg(以EIA-TEQ计)作为筛选标准,以文献上限值10.0 ng/kg作为确认标准,对超过筛选标准的样品进行确认,并对高于确认标准的样品进行了化学组分分析. 共筛选了包括农业土壤、林地、绿地在内的145个样品,其中高于筛选标准的样品有7个,经HRGC-HRMS确认后有3个样品高于确认标准,其w(二英)为10.2~61.2 ng/kg(以I-TEQ计). 这些样品来自工业区和垃圾焚烧厂周围. 组成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可能受到焚烧输入源的影响,但是否直接由潜在排放源引起还需进一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快速和成本较低的筛选-评估体系适用于较大范围区域性二英污染的快速诊断.
我国新化学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数据外推技术探讨
王 宏, 杨霓云, 余若祯, 方 征, 周俊丽, 刘征涛
2009, 22(7): 805-809.
摘要(1419) PDF(131)
摘要:
在进行新化学物质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时,需应用毒理学数据外推得出环境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国外通常使用的外推法有评价系数法和统计外推法. 着重分析了国外进行新化学物质生态风险评价主要采用的数据外推技术,并提出我国开展新化学物质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推荐使用评价系数外推法. 针对不同环境系统的测试终点外推系数,其推荐值分别确定为:水生系统,1 000,100,50和10;陆生系统,1 000,100,50和10;沉积物系统,100,50和10;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100,10和1;次生毒性,3 000,300,90和30.
QSAR技术对高关注化学物质生态环境毒理风险预测
程 艳, 陈会明, 于文莲, 周 新, 宋乃宁, 王立峰, 孙 鑫, 李 □, 张 静, 李 蕾, 王 □
2009, 22(7): 817-822.
摘要(1487) PDF(117)
摘要:
将国外先进的QSAR技术应用于高关注化学物质(SVHC)的生态环境毒理风险预测中,以促进QSAR技术在生态环境毒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采用国外先进的经科学验证的ECOSAR预测模型,对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于2008年10月28日正式公布的15种SVHC的生态环境毒理风险进行了预测. 结果显示,对于蒽,4,4′-二氨基二苯甲烷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9种化学物质,ECOSAR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 危害性分级标准预测结果显示,这9种化学物质为极高风险化学物质,这与ECHA将它们列为SVHC的结论一致. 对于另外6种化学物质(二水合重铬酸钠、三乙基砷酸酯、二氯化钴、五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和砷酸氢铅),ECOSAR模型预测结果可信度不高. 对于15种SVHC和ECOSAR的预测结果准确率达到60%. ECOSAR预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与试验结果接近的化学物质生态环境毒理风险评价结果,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试验科学技术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化学品管理的需要.
生态毒理
MEDV描述子预测取代芳烃类化合物的藻毒性
张亚辉, 刘征涛, 刘树深, 王一□, 覃礼堂
2009, 22(7): 823-827.
摘要(1404) PDF(91)
摘要:
以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描述子有效表征43个取代芳烃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应用基于预测变量的选择与模型化(VMSP)方法,建立化合物的封闭体系绿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毒性(48 h EC50)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相关(QSTR)模型. 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的QSTR模型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r0.891 1)及LOO(Leave-One-Out)检验相关系数(q0.810 2),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估计能力与稳定性. 应用28个化合物的训练集样本构建QSTR模型预测外部检验集,结果表明,训练集模型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克百威预处理对毒死蜱神经细胞毒性的影响
檀德宏, 彭双清, 吴英良, 王以美, 卢春凤, 丁 巍, 王巧旭
2009, 22(7): 828-832.
摘要(1463) PDF(129)
摘要:
研究了氨基甲酸酯农药克百威预处理对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神经细胞毒性的影响. 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克百威对原代培养皮层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找出无细胞毒性浓度;采用无细胞毒性浓度的克百威对培养细胞进行不同时间的预处理后,加入毒死蜱(克百威仍存在)染毒48 h测定细胞毒性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克百威不同时间预处理对毒死蜱激活ERK1/2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10 μmol/L的克百威处理72 h显示无细胞毒性,10 μmol/L的克百威预处理(2~24 h)可减轻毒死蜱的毒性,其中预处理8 h时作用最强;克百威预处理降低了毒死蜱对ERK1/2的激活作用,抑制ERK1/2激活作用与细胞毒性减轻相关. 克百威预处理时间过短(0~2 h),对毒死蜱的细胞毒性及ERK1/2激活影响很小. 克百威预处理一段时间后可拮抗毒死蜱的细胞毒性,该作用机制与抑制ERK1/2激活有关;但克百威预处理时间过短,则不产生拮抗作用. 提示氨基甲酸酯农药与有机磷农药之间的联合作用模式受二者染毒时间间隔的影响.
纳米ZnO对嗜热四膜虫的生态毒性研究
姚 莹, 杨柳燕, 陈 军, 郑寿荣, 王晓琳, 肖 琳, 尹 颖
2009, 22(7): 833-837.
摘要(1393) PDF(111)
摘要:
为评价纳米ZnO的生态安全性,研究了其对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的水生生态毒性. 显微成像表明,嗜热四膜虫食物泡是摄取纳米ZnO的主要部位. 低ρ(纳米ZnO)对嗜热四膜虫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即“兴奋反应"),其中100 mg/L时促进作用最明显,随着ρ(纳米ZnO)的进一步增加,其对嗜热四膜虫增殖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随着时间的延长,“兴奋反应"逐渐减弱. 纳米ZnO能降低嗜热四膜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且ρ(纳米ZnO)越高,抑制效应越强. 纳米ZnO使嗜热四膜虫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可能是其产生毒害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壁碳纳米管对斑马鱼体组织内酶活性的影响
刘信勇, 朱 琳, 黄碧捷, 张 阳
2009, 22(7): 838-842.
摘要(1245) PDF(129)
摘要:
采用毒性试验方法研究3种质量浓度(10.0,5.0和2.5 mg/L)下人工纳米材料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长时间暴露(28~35 d)对斑马鱼成鱼脑和肝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ρ(MWCNTs)的增高,AchE和GSH-PX的活性降低,Na,K-ATP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不同暴露时间的酶活性略有不同,但其趋势基本一致. 比较他人试验数据,对人工碳纳米材料与酶活性进行质量浓度-效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该试验方法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悬浊液毒性较小,单独存在对水生生物危害不大.
精□唑禾草灵和1-氨基-2,4-二溴蒽醌光致毒性演变过程与机理
王 莹, 陈景文, 林 晶, 蔡喜运
2009, 22(7): 843-846.
摘要(1634) PDF(118)
摘要:
研究了除草剂精□唑禾草灵和染料中间体1-氨基-2,4-二溴蒽醌对大型□(Daphnia magna)的光致急性毒性作用机制. 精□唑禾草灵(EC50 95%置信区间为4.62~6.63 mg/L)光解生成光稳定性以及急性毒性更大的产物□唑酚(EC50 95%置信区间为1.49~1.64 mg/L),推测精□唑禾草灵通过光修饰作用机制对大型□发挥光致毒性作用. 1-氨基-2,4-二溴蒽醌通过光化学转化生成二聚体,光修饰作用降低了其母体化合物的光致毒性. 在1-氨基-2,4-二溴蒽醌和模拟日光单独存在的条件下,大型□体内的活性氧物种(ROS)没有明显变化;在1-氨基-2,4-二溴蒽醌和模拟日光共同存在的条件下,生物体内的ROS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另外,添加抗氧化剂可以减弱1-氨基-2,4-二溴蒽醌对大型□的光致毒性. 结果表明,光敏化作用是1-氨基-2,4-二溴蒽醌对大型□产生光致毒性的主要作用机制.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的计算结果表明,1-氨基-2,4-二溴蒽醌在水溶液中能够通过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2种方式发生光敏化反应.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小鼠遗传毒性和肝肾功能的影响
王菲菲, 段小丽, 于云江, 王宗爽, 聂 静, 赵秀阁
2009, 22(7): 847-850.
摘要(1383) PDF(147)
摘要:
对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的遗传毒性及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选用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和微核试验,以某垃圾卫生填埋场2005年11月渗滤液为受试物,ICR纯种小鼠为受试对象,设置高、中、低3个浓度(即渗滤液原液,10倍稀释液和100倍稀释液)渗滤液染毒组和对照组,取小鼠眼静脉血测定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血清肌酐(Cr)和血尿酸氮(BUN)5项生化指标,探讨渗滤液诱发小鼠肝肾及遗传损伤. 结果表明,高、中浓度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分别为18.8‰和3.8‰,与阴性对照组相比,2组的微核率显著增加(n10,P<0.05). 血清生化分析表明,中、高浓度组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为70.4和70.0 U/L,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渗滤液低、中、高浓度组谷草转氨酶(AST)分别为247.1,255.1和281.6 U/L,与对照组相比,3个浓度组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整体动物试验水平表明,渗滤液可能对哺乳动物具有遗传损伤效应,对肝功能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农药HW-02在土壤中的吸附
逯忠斌, 侯志广, 王秀梅
2009, 22(7): 851-855.
摘要(1222) PDF(107)
摘要: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新型除草剂HW-02在5种不同土壤中的吸附特性. 结果表明:土壤对HW-02的吸附性强;HW-02在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砂性土和黏壤土等5种土壤中的吸附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较好地描述,其吸附系数(KF)分别为332.65,103.32,672.97,577.96和289.60,吸附自由能变绝对值(ΔG)分别为16.55,22.73,18.32,18.48和22.86 kJ/mol,说明HW-02在土壤中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HW-02在5种土壤中的有机质吸附常数(KOM)为796.57~10 197.18,说明其在土壤中迁移性很弱. HW-02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与土壤w(有机质),pH和w(黏粒)相关性较好,而与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相关性差,说明土壤w(有机质),w(黏粒)和pH是影响HW-02在土壤中吸附的主要因素.
污染治理技术与方法
DOP与Pb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苗 静, 祝 惠, 王鑫宏, 袁 星
2009, 22(7): 856-861.
摘要(1359) PDF(123)
摘要:
以4种土壤酶活性为指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w(DOP)为10,50和500 mg/kg与w(Pb)为300 mg/kg下的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转化酶最为敏感,其活性可作为表征DOP与Pb复合污染的重要参考指标. 试验期(56 d)内,DOP与Pb复合污染的交互作用类型与污染物浓度水平有关;DOP与Pb复合污染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协同作用;对转化酶活性以拮抗作用为主;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低浓度水平时表现为协同作用,中、高浓度水平时表现为拮抗作用;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低浓度水平时表现为拮抗作用,高浓度水平则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城市污水中5种β-受体阻断剂
柳晋杰, 张 晶, 邵 兵, 李青山
2009, 22(7): 862-867.
摘要(1266) PDF(174)
摘要:
β-受体阻断剂是一类常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 建立了城市污水中索他洛尔、普萘洛尔、卡维地洛、奈比洛尔和纳多洛尔5种β-受体阻断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测方法. 水样经MCX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净化,采用0.1%甲酸水溶液与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经BEH C18色谱柱分离,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测定. 该方法对5种β-受体阻断剂的线性范围为0.1~100.0 μg/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 污水中索他洛尔、普萘洛尔、卡维地洛、奈比洛尔和纳多洛尔的定量限为0.2~2.0 ng/L,加标回收率为54.1%~113.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2%,可用于城市污水中相关物质的分析测定.
苯醚甲环唑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安晶晶, 刘新刚, 董丰收, 王 旭, 郑永权
2009, 22(7): 868-874.
摘要(2374) PDF(147)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苯醚甲环唑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法(UPLC-MS/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番茄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0.3%~107.1%,变异系数为0.7%~7.8%;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1%~104.7%,变异系数为7.2%~9.1%. 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番茄中的降解比在土壤中快,在山东和河南两地番茄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3~3.8和3.3 d;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9.9~22.4和13.1~18.8 d. 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在番茄上按照推荐剂量最多施药2次,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3 d,番茄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小于0.158 mg/kg. 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0.5 mg/kg),说明苯醚甲环唑为低残留、易降解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