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专刊

序 言

《环境科学研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专刊

 随着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加快实施,长江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16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涵盖长江沿线9省2市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及长江流域面积约70%。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涵盖长江下游3省1市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组织召开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已经初见成效。2019年,长江流域Ⅰ ~ Ⅲ类水质优良断面(含河流、湖库断面)比例为83.5%,同比提高4.0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减少0.6百分点,首要污染物总磷浓度较2017年下降了19.5%。然而,长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形势依然严峻,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尚未补齐,沿江化工企业、尾矿库、垃圾填埋场密布,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重点湖库蓝藻水华频发,河湖水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此外,2018年4月,生态环境部正式挂牌成立后,加强了生态环境监管职能,原来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得以统一;根据“十四五”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思路,我国水环境管理将由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向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转变。这既给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8年4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党组决定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简称“国家长江中心”),致力于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管理支撑和技术服务的紧密融合,提升长江流域科学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以科技助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国家长江中心采取“1+X”组织模式,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近300家优势产学研单位和

5 000余名科研人员,“送科技、解难题”,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和沿江城市驻点跟踪研究工作,为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为地方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攻关。2019年,生态环境部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长江大保护战略合作协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一期项目正式启动,在水质目标管理、“一市一策”差异化解决方案、智慧决策平台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关键成果,派出58个专家团队开展了驻点跟踪研究和技术指导,并以驻点工作为依托,与“三磷”整治等八大环保专项行动紧密结合,有力支撑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科研人员牢牢把握“环保科技的人民性”,联合攻关、协同作战,坚持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目标,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形成流域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成果,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在国家长江中心成立2周年之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长江中心依托单位,会同有关方面,以“科技支撑、集成创新、精准施策”为主题出版这期专刊,以期加强对长江流域重要科学问题的认识和交流,回顾和总结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经验,及时报道支撑长江保护修复所取得的阶段成果,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参考,更好地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李海生

2020年4月26日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