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气专刊

序言

——《环境科学研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气专刊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造成不利影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历经消烟除尘、工业点源治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扬尘和机动车污染控制、区域联防联控、重污染应急等一系列重要过程,从无到有开启了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历史并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进入21世纪以后,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模式较为粗放、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尤其是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长时间、大面积PM2.5污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此,我国及时修订并颁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的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经过5年来的攻坚克难,蓝天保卫战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3月9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中指出,“在2013年至2017年的短短五年间,北京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约35.6%,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下降了39.6%。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地区做到这一点。”该评估报告同时指出,“北京市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北京经验’。”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的圆满完成,我国也开展了新一轮蓝天保卫战。2018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局之年,通过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完善了重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了蓝天保卫战并实现良好开端,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百分点;PM2.5浓度为39 μg/m3,同比下降9.3%;PM10浓度为71 μg/m3,同比下降5.3%;臭氧浓度为151 μg/m3,同比上升1.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也分别同比下降22.2%、6.5%。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成功实践,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党和人民70年来奋斗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此过程中,没有完全现成的经验可以套用,党和政府、大气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大气环境管理工作者通过不断地摸索与探讨,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形成机理与防治策略等理论,以及科技支撑、集中攻关、精准施策的科研管理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设立专项资金5.75亿元,由原环境保护部牵头,按照李干杰部长提出的“1+X”模式,联合科技、中科院、农业、工信、气象、卫生、高校等多部门,组织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工作。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200多家单位,汇集国内2000多名环境科学、大气科学、气象科学以及行业治理等方面的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通过外场观测、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手段,集中开展联合攻关,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实现了对重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描述,支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当前,正值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的攻坚期,我们深刻认识到打赢蓝天保卫战面临的形势严峻、任重道远,需要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人员牢固树立家国情怀,继续奋力攻关,全力做好科技支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期刊主题宣传中,以“科技支撑,集中攻关,精准施策,打赢蓝天保卫战”为主题出版这期专刊,主要回顾和总结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数十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报道支撑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与攻关成果,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供大气环境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参考,以期更好地发挥科技在精准治霾中的重要作用。

 

李海生

2019年9月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末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