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与场地安全利用监管技术和标准研究专题

《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均将严格风险管控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的核心要点,突出保障环境安全. 近年来,我国启动了大量的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随着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深入,针对污染场地修复后的土壤和场地再利用的可持续性,需要开展精细化风险管控的相关研究. 基于污染场地再利用的多源案例分析,从多个维度研究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管控中污染物指标的现状和变化、场地流转与再利用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环境管理价值的观点和政策建议. 针对地下水修复的技术不可达性,借鉴美国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不可达性的涵义、技术不可达性豁免,以及适应性管理、残余风险评估、长期监测管理经验,提出我国地下水修复过程跟踪与再开发利用长期管理技术要求. 通过对修复后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开展现场环境调研监测,结合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重金属污染物在不同再利用方式下的环境归趋、风险过程、监测及阻控技术. 本专栏的研究工作紧密围绕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与场地安全利用监管主题,开展系统的风险控制方法学研究,提出适宜的管控技术和标准,切实保障我国污染场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
近10年来我国污染场地再利用的案例分析与环境管理意义
2022, 35(5): 1110 doi: 10.13198/j.issn.1001-6929.2022.02.03
-
地下水修复的技术不可达性及美国管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2022, 35(5): 1120 doi: 10.13198/j.issn.1001-6929.2022.02.14
-
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中铬的环境行为和归趋:以我国中部某修复后场地为例
2022, 35(5): 1131 doi: 10.13198/j.issn.1001-6929.2022.03.01
-
我国污染场地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应用特征及再利用潜在腐蚀风险分析
2022, 35(5): 1140 doi: 10.13198/j.issn.1001-6929.2022.03.10
-
淹水和干湿交替对修复后土壤铬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2022, 35(5): 1150 doi: 10.13198/j.issn.1001-6929.2022.03.03
-
氯代烃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降温阶段土壤气相污染富集与分布特征
2022, 35(5): 1159 doi: 10.13198/j.issn.1001-6929.2022.03.19
- 上一个专辑:POPs污染防治与成效专题
- 下一个专辑:千岛湖水质风险挑战与控制专题